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横渠先生行状【宋】吕大临先生讳载,字子厚,世大梁人。少孤自立,无所不学。与焦寅...

来源:语文精选馆 1.47W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横渠先生行状【宋】吕大临先生讳载,字子厚,世大梁人。少孤自立,无所不学。与焦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横渠先生行状

【宋】吕大临

先生讳载,字子厚,世大梁人。少孤自立,无所不学。与焦寅游,寅喜谈兵,先生说其言。年*,慨然以功名自许,上书谒范文正公。公一见知其远器,欲成就之,乃责之曰:“儒者自有名教,何事于兵!”因劝读《中庸》。先生读其书,虽爱之,犹未以为足也,于是又访诸释老之书,累年尽究其说,知无所得,反而求之六经。嘉佑初,见洛阳程伯淳、正叔昆弟于京师,共语道学之要,先生涣然自信曰:“吾道自足,何事旁求!”乃尽弃异学,淳如也。

京兆王公乐道尝延致郡学,先生多教人以德,从容语学者曰:“孰能少置意科举,相从于尧舜之域否?”学者闻法语,亦多有从之者。上嗣位之二年,登用大臣,思有变更,御史中丞吕晦叔荐先生于朝。既入见上问治道皆以渐复三代为对上悦之会弟天祺以言得罪乃谒告西归居于横渠故居。

横渠至僻陋,有田数百亩以供岁计,约而能足,人不堪其忧,而先生处之益安。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皆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未始须臾息,亦未尝须臾忘也。又以为教之必能养之然后信,故虽贫不能自给,苟门人之无赀者,虽粝蔬亦共之。岁值大歉,至人相食,家人恶米不凿,将舂之,先生亟止之曰:“饿殍满野,虽蔬食且自愧,又安忍有择乎!”甚或咨嗟对案不食者数四。

会秦凤帅吕公荐之,诏从之。先生曰:“吾是行也,不敢以疾辞,庶几有遇焉。”及至都,公卿闻风慕之,然未有深知先生者,以所欲言尝试于人,多未之信。会有疾,谒告以归。不幸告终,不卒其愿。 (节选自《张载集》)

15.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慨然以功名自许         许:期望

B.登用大臣               登:选拔

C.取烛以书               书:读书

D.不卒其愿               卒:完成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文正公劝先生读《中庸》,先生读了之后觉得很喜欢但还不够,于是又去读佛家和道家的书。

B.先生所居的横渠地方虽偏僻,却拥有数百亩田地,所以先生的生活很富足,不用为生活担忧。

C.先生在郡学时,常常以道义教化人,他对学习的人说要稍微放下科举的想法,追求尧舜的境界。

D.秦凤帅吕公推荐先生时,先生应诏到京城后发现没有人能深深地了解他,于是趁生病请求回家了。

1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既入见上问治道/皆以渐复/三代为对上悦之/会弟天祺以言得罪/乃谒告西/归居于横渠故居

B.既入见上/问治道皆以渐/复三代为对/上悦之会弟天祺/以言得罪/乃谒告西归居于横渠故居

C.既入见/上问治道皆以渐复/三代为对上悦之/会弟天祺以言得罪/乃谒告/西归/居于横渠故居

D.既入见/上问治道/皆以渐复三代为对/上悦之/会弟天祺以言得罪/乃谒告西归/居于横渠故居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一见知其远器,欲成就之,乃责之曰:“儒者自有名教,何事于兵!”

(2)又以为教之必能养之然后信,故虽贫不能自给,苟门人之无赀者,虽粝蔬亦共之。

(3)吾是行也,不敢以疾辞,庶几有遇焉。

【回答】

15.C

16.B

17.D

18.

(1)范仲淹一看就知道他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于是告诫他说:“儒学之士自有名教感到可乐,为什么要谈论兵事呢?

(2)认为教学生不能养学生然后学生才信服,所以虽然贫穷不能自给,如果(遇到)没有钱财的学生,即使是粗茶淡饭也会一起享用。

(3)我这次去京城,不敢因为疾病推辞,希望有(得到重用的)机会。

【解析】

试题分析:

15.C项“取烛以书”的“书”,根据前面内容“左右皆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可知,在简编上书写,应该译为“写作”。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如此题的选项C “取烛以书”的“书”,根据前面内容“左右皆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可知,在简编上书写,应该译为“写作”。还要注意近几年文言实词错误选项经常出现一词多义现象,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

1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根据文本第三节内容“横渠至僻陋,有田数百亩以供岁计,约而能足,人不堪其忧,而先生处之益安”可知,原文意为有数百亩田地的收成供他生活,节约的话能满足生活所需。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如本题根据文本第三节内容“横渠至僻陋,有田数百亩以供岁计,约而能足,人不堪其忧,而先生处之益安”可知,原文意为有数百亩田地的收成供他生活,节约的话能满足生活所需。

17.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既入见上问治道皆以渐复三代为对上悦之会弟天祺以言得罪乃谒告西归居于横渠故居”,这段话断句的标志有:先看人名、地名等名词“皇上”“天祺”“横渠故居”,动词“见”,代词“之”,连词“于”,根据这些内容即可断开。联系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他入朝见到皇上,皇上问他治国之道,他以逐渐恢复夏商周三代回答皇上。皇上很高兴。适逢张载之弟天祺因为话语得罪权贵,受牵连,先生向皇上请求向西归还,在故居横渠居住”。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如本题抓住人名、地名等名词“皇上”“天祺”“横渠故居”,动词“见”,代词“之”,连词“于”,根据这些内容即可断开。

18.第一句中,先找出人名、地名,“公”,几个动词需要注意,“远器”译为有远大抱负,“成就”译为成全;第二句 “赀”译为供给,“苟门人之无赀者”定语后置句,“共”译为共享,“虽”译为即使;第三句“辞”译为推辞,“庶几”译为希望。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固定用法在翻译的时候要体现,古今异义词要注意体现。注意抓住得分点,如“远器”“共”“辞”等。

【参考译文】

张载,字子厚,世代是开封人。少年时代丧父而自立,没有什么不学的。与焦寅交游,焦寅喜欢谈论*事,张载听后很高兴。张载*岁,豪爽期望建立功名。(二十一岁那年,)以书信拜谒范仲淹,范仲淹一看就知道他是一个有远大抱负 的人,于是告诫他说:“儒学之士自有名教感到可乐,为什么要谈论兵事呢?”因此,劝告他读《中庸》。张载读了这本书,虽然喜欢读,还以为不满足,于是又访寻学习佛教、道家之书,长年累月探究这种说教的深刻含意,无所收获,便反过来求之于《六经》。嘉佑初年,在京城见到洛阳程颢、程颐二兄弟,和二程共读道学要义,精神焕发地、很自信地说“:我求得的道义已满足了,没有什么其他的事值得追求的了。”于是全部抛弃了其他的学说,淳朴敦厚的样子。

京城的王乐道曾经延请他到郡学,先生多以道义教化人,他从容对学习的人说:“谁能够稍微放下考科举的念头,追求尧舜(那样)的境界呢?”学习的人听到后效法他的话,有很多人跟从他。皇上继位的第二年,选用大臣,想有所变更。御史中丞吕晦叔在朝廷上推荐先生。他入朝见到皇上,皇上问他治国之道,他以逐渐恢复夏商周三代回答皇上。皇上很高兴。适逢张载之弟天祺因为话语得罪权贵,受牵连,先生向皇上请求向西归还,在故居横渠居住。(张载之弟监察御史张戬(字天祺)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与王安石发生激烈冲突,被贬知公安县(今湖北*陵))

横渠很偏僻,有数百亩田地的收成供他生活,节俭能满足,没有生活的忧虑,先生生活在那里很安定。整天端端正正坐在一间屋子里,座位左右都是书籍,俯身读书,仰望思考,有所心得就记下来,有时候半夜起来坐着,点起蜡烛写作,从没有一会儿停止过,也从没有一会儿忘记过。认为教学生一定要保养(或“养育”)学生然后学生才信服,所以虽然贫穷不能自给,如果(遇到)没有钱财的学生,即使是粗茶淡饭也会一起享用。正值年岁歉收,到了食人的地步,家有不好的米没有舂,将要去舂米,先生赶快制止并说:“死尸遍野,即使吃粗食尚且感到惭愧,又怎么忍心挑挑拣拣呢?甚至经常面对饭桌感叹多次而不吃。”

适逢秦凤帅吕公推荐他,皇帝下诏,先生听从去了。先生说:“我这次去京城,不敢因为疾病推辞,希望有(得到重用的)机会。”等到到了京城,公卿知道后都羡慕他,然而没有人能深深了解他的,先生曾经用他所想要说的话试别人,很多人不相信他的话。适逢有病,谒请归家,不幸告终,没有完成他的心愿。

知识点:人物传记类

题型:文言文阅读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