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小题。汴河【注】怀古二首皮日休其一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

来源:语文精选馆 3.38W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小题。汴河【注】怀古二首皮日休其一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汴河【注】怀古二首

皮日休

其一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其二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注】隋炀帝时,发动河南脊背诸郡民众,开掘了名为通济渠的大运河。运河主干在汴水一段,习惯上也称之为汴河。隋炀帝杨广经由此河游览扬州时被部将宇文化及杀死。

1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 “万艘龙舸”指隋炀帝的船队。第一首诗描述了隋炀帝游览扬州的豪华船队以及大运河的地理环境。

B. “载到扬州尽不还”概括说明了隋炀帝的船队到达扬州后被扬州的迷人景*所陶醉,没有人愿意返回。

C. “尽道隋亡为此河”从隋亡于此河这种论调说起,紧接着反面设难,予以批驳,表明自己的观点。

D. “至今千里赖通波”肯定了开凿大运河的历史作用,其中“至今”二字表现了其造福时间之长。

E. 第二首诗末句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赞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历史功绩,认为可以与大禹治水相提并论。

18.这两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观点?请简要分析。

【回答】

17.BE

18.①第一首诗对隋炀帝因穷奢极欲导致亡国破家的严重后果表示惋惜。②第二首表面上虽然有赞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对改善交通、有利于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但也对其沉迷于“水殿龙舟”之事予以批判。③两首诗均通过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对唐朝统治者奢侈糜费的生活予以*示,意味深长。(每点2分)

【解析】

17.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两首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项,“被扬州的迷人景*所陶醉,没有人愿意返回”有误;“载到扬州尽不还”,并非是被景*所陶醉而不愿返回,而是隐含了隋炀帝被部将宇文化及杀死的历史事实,当年的浩然盛大的场面如今已经不复存在。E项,“直接抒情的方式赞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历史功绩,认为可以与大禹治水相提并论”错误;说炀帝“共禹论功不较多”,似乎是最大恭维奖许,但有“若无水殿龙舟事”一句的限制,又是彻底的剥夺。“共禹论功”一抬,“不较多”再抬,高高抬起,把分量重重地反压在“水殿龙舟事”上面,对炀帝的批判就更为严厉,谴责更为强烈。这种手法的使用,比一般正面抒发效果更好。

18.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两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观点?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情感。第一首诗描述了隋炀帝游览扬州的豪华船队以及大运河的地理环境,隐含了隋炀帝被部将所杀的历史事实以及对唐王朝的*示。第二首诗从隋亡于大运河这种论调说起,接着反面设难,批驳了修大运河是亡国之举的传统观点,从历史的角度对隋炀帝的是非功过进行了评价。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题中,涉及对两首诗歌的分析,可以一首一首来看,第一首,“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诗说当年的浩然盛大的场面如今已经不复存在,实质是说当时的唐帝国早已是连隋炀帝时也比不得了。这是对当政者的*训,意味深长。第二首,第四句忽然举出大禹治水的业绩来相比,甚至用反诘句式来强调:“共禹论功不较多?”意思就是:论起功绩来,炀帝开河不比大禹治水更多些吗?这简直荒谬离奇,但由于诗人的评论,是以“若无水殿龙舟事”为前提的。仅就水利工程造福后世而言,两者确有可比之处。然而“若无”云云这个假设条件事实上是不存在的,极尽“水殿龙舟”之侈的炀帝终究不能同躬身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相与论功,流芳千古。故作者虽用了翻案法,实际上为大运河洗刷不实的“罪名”,而炀帝的罪反倒更加实际了。

知识点:

题型:语言表达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