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陈寅恪进清华岳南关于清华园横空出世的“四大教授”或“四大导师”①的称号最先由谁呼起,...

来源:语文精选馆 3.1W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陈寅恪进清华岳南关于清华园横空出世的“四大教授”或“四大导师”①的称号最先由谁呼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陈寅恪进清华

岳南

关于清华园横空出世的“四大教授”或“四大导师”①的称号最先由谁呼起,后来的研究者已难考*。据赵元任的夫人杨步伟回忆道:“上次刘寿民先生来还笑我说四大教授的名称,但是这个称呼不是我们自诌的,这实在是张先生找元任时信上如此说,第一次见面也如此说,而校长曹云祥开会时也是如此称呼的,刘先生或忘了,或没听见过,其实正式的名称是四位导师,其余的都是讲师或助教……”“四大”的名称当是清华校内高层首先呼出,尔后逐渐为社*接纳默认的。

不过,在“四大”之中,只有赵元任一人怀揣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书,而王、梁、陈等三位,均无博士、硕士头衔,甚至连学士学位也未拿到。尽管头上没有金光闪闪的博士帽子,但三位学贯中西,思想、学问博大精深,堪称当之无愧的学术大师。陈寅恪放洋十六载,于哈佛、柏林等美国、欧洲名校转过一遍,终未能揣一张博士*回来。

从《吴宓日记》中可以看到,陈寅恪到清*学研究院出任导师,首先得益于时为筹备处主任的吴宓推荐。吴宓曾感慨道:“介绍陈来,费尽力气。” 其中最根本的一个原因就是陈寅恪未得到一顶硕士或博士帽子。王国维与梁启超二人由于其本身的资历与在学术界光照日月的声名,另当别论。而与陈几乎同时就聘的导师赵元任和讲师李济皆为美国哈佛大学博士,且在国内学术界有了一定的名声,故曹云祥很快拍板定案,荐举者仿佛是异乎寻常地轻松。

既然如此,著作等身的梁任公又凭什么说自己所有的著述加起来不如陈氏寥寥数百字有价值呢?除了客套与自谦外,总要有一点凭*,否则曹云祥也不会轻易相信。梁启超说的这几百字到底是指什么呢?这便是陈寅恪于1923年在柏林求学期间,写给其妹的一封书信。信中云:

“……我今学藏文甚有兴趣,因藏文与中文,系同一系文字。如梵文之与希腊、拉丁及英、俄、德、法文等之同属一系。以此之故,音韵训诂上,大有发明。因藏文数千年已用梵音字母拼写,其变迁源流,较中文为明显。如以西洋语言科学之法,为中藏文比较之学,则成效当较乾嘉诸老,更上一层。然此非我所注意也。我所注意者有二:一历史(唐史西夏),*即吐蕃,藏文之关系不待言。一佛教,大乘经典,印度极少,新疆出土者亦零碎。及小乘律之类,与佛教史有关者多。*所译,又颇难解。我偶取《金刚经》对勘一过,其注解自晋唐起至俞曲园止,其间数十百家,误解不知其数。我以为除印度西域外国人外,*人则晋朝唐朝和尚能通梵文,当能得正确之解,其余多是望文生义,不足道也。……寄此函至*,如*有满蒙回藏文书,价廉者,请大哥五哥代我收购,久后恐益难得矣。”

很显然,这封书信除了要求购书外,更多是在谈论学术,所涉内容之深奥广博,若不专门研习此项学问者,难知其所言与所以言。这封书信被当时主持《学衡》杂志的吴宓得知,于这年8月的第二十期以《与妹书》为题刊载,梁启超就是通过《学衡》看到了这封信,并为陈氏之博学倾倒。加之王国维从旁助力,陈寅恪才以导师的资格踏进了风景秀丽的水木清华,开始了悠悠四十载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生涯。

据陈寅恪的侄子陈封雄说,*战争后期,已迁往成都的燕京大学请陈寅恪担任历史系教授,他获送六叔一家由重庆前往成都就职。到校后,叔侄二人谈起欧美教育来。封雄好奇又不解地问:“您在国外留学十几年,为什么没有得个博士学位?”陈答:“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只要能学到知识,有无学位并不重要。”后来,陈封雄半信半疑地向自己的姑夫俞大维提起此事,俞说:“他的想法是对的,所以是大学问家。我在哈佛得了博士学位,但我的学问不如他。”(节编)

注①:“四大导师”指的是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

相关链接:

① 我认为研究学术,最主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的精神。所以我说“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必须脱掉“俗谛之桎梏”,真理才能发挥,受“俗谛之桎梏”,没有自由思想,没有*精神,即不能发扬真理,既不能发扬真理,即不能研究学术。

——陈寅恪《对科学院的答复》

② 陈寅恪对佛经翻译、校勘、解释,以及对音韵学、蒙古源流、李唐氏族渊源、府兵制源流、中印文化交流等课题的研究,均有重要发现,是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博学而有见识的史学家。1938年日本史学权威白鸟库吉研究中亚史遇到疑难问题,向德、奥知名学者求助,未能解决,柏林大学乃推荐寅恪。他向寅恪请教后,才得到满意解答。

10.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点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清华“四大导师”中只有赵元任有博士*,其他几位连学士都不是,但校长曹云祥虽然迟疑,还是敢于聘任,表现出他求贤若渴的品质。

B.《吴宓日记》透露出,李济是哈佛大学博士,但是没有被聘为“导师”,主要是因为他在学术界虽有一定的影响,但资历不如其他几位。

C.梁启超认为自己学问不如陈寅恪,是因为《学衡》上发表的《与妹书》,信中涉及佛经翻译、校勘、解释,音韵学,中印文化等,博大精深。

D.陈寅恪不求学历也是其脱离俗谛、有自由意志的另一种表现,他进清华得力于时任清*学研究院筹备处主任吴宓,此时,吴宓开始主编《学衡》。

E.这篇传记引用杨步伟的谈话、吴宓日记、陈寅恪书信等,资料翔实,体现了真实*原则;作者也通过夹叙夹议的形式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态度。

11.根据传记内容,请概括出这些*知识分子的几种精神特质。

12.文章围绕“陈寅恪进清华”展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13.从陈寅恪的身上,你觉得我们可以学习借鉴一些什么?请结合文章并联系现实进行探究。

【回答】

10.CE。

11.(1)学业方面:追求学问,博学广识,不断进取;(2)为人方面:坦诚相待,谦虚胸怀,乐于助人;(3)*格方面:个*鲜明、人格*、儒雅大度。

12.(1)围绕历史人物某个时间段的事情展开,可以通过对小事件的解剖折*大时代的气象,能收到以小写大的效果。(2)以此为中心聚合材料。所有材料围绕中心选择、组织,中心突出,内容紧凑;(3)便于深度开掘。由于中心明确,可以进一步从多角度、多层次聚合材料,展现出事件背后丰富的背景,挖掘材料蕴含的深层次内涵。

13.我们要学习这些品质(1)踏实诚恳,重视对学问的追求,重视真才实学的积累;(2)不要将外在的东西当作主要的,不为沽名钓誉,不为世俗名利学习;(3)要有自己*的精神和自由的意志,敢于追求真理;(4)求学问要有大境界,既博学广识,又在某些领域精深耕耘。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热衷于学历,甚至假*,把学问当做装饰品,为自己获得名利;很多人做学问浅尝辄止,怕吃苦,对学问没有敬仰之心;很多人放弃*思考,用学问服务于假丑恶的东西,丧失了知识分子的灵魂,这都是我们要摒弃的。

【解析】

10.A项说曹云祥求贤若渴不贴切。B项,不能从文中推出李济任讲师是资历影响的结论,而且,将出处说成《吴宓日记》错误;D项从文中不能看出吴宓任主任和开始主编《学衡》是同一年。吴宓主编《学衡》是1922年,担任主任是1925年。

11.题干问的是“根据传记内容,请概括出这些*知识分子的几种精神特质。”,本题从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角度考查对传记的分析概括。答此题时,首先要仔细审题,紧扣“*知识分子的几种精神特质”这一点;其次要找准相应的答题区间,关注小标题的暗示;最后要分条概括,筛选文中的重要信息,重点是精神特质。可从三个方面概括:(1)学业方面;(2)为人方面;(3)*格方面。

12.题干问的是“文章围绕“陈寅恪进清华”展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文章以“陈寅恪进清华”展开,以小见大,通过对小事件的解剖折*大时代的气象。所有材料以“陈寅恪进清华”为中心,中心突出,内容紧凑;由于中心明确,可以进一步从多角度、多层次聚合材料,引用杨步伟的谈话、吴宓日记、陈寅恪书信等,资料翔实,展现出事件背后丰富的背景,挖掘材料蕴含的深层次内涵。

13.题干问的是“从陈寅恪的身上,你觉得我们可以学习借鉴一些什么?请结合文章并联系现实进行探究。”把握传主的形象,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要做到:(1)概括出主要事件,从事件的表现中把握其形象。(2)注意细节描写。(3)关注传主所处的时代、社会和家庭背景。(4)注意传主和其他人的关系。通过以上方式,踏实诚恳,重视对学问的追求,重视真才实学的积累;不为沽名钓誉,不为世俗名利学习;(有自己*的精神和自由的意志,敢于追求真理,求学问要有大境界,既博学广识,又在某些领域精深耕耘。实用类文本的阅读重在获取知识信息,“探究”是要探讨穷究的意思,具体探究时,一要提出的见解具体明确;二要言之成理,能够自圆其说。答题时要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对自己的观点作出分析论*,最好能结合所给的材料和社会现实展开,选择材料时结合关键句“陈寅恪的品质”。

知识点:实用类文本阅读

题型:现代文阅读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