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梅贻琦,清华的名片由教授到校长,连续为清华服务近半个世纪,这在中...

来源:语文精选馆 1.85W

问题详情:

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梅贻琦,清华的名片由教授到校长,连续为清华服务近半个世纪,这在中...

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梅贻琦,清华的名片

由教授到校长,连续为清华服务近半个世纪,这在中外教育史上是罕见的。他出任清华校长后创造了清华的黄金期,全面提升了清华的素质和声誉,厥功至伟,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 

“生斯长斯,吾爱吾庐”。梅贻琦用这八个字概述了他与清华的血缘之亲,也表达了他对清华的挚爱。1931年底,他受命于危难之时。在就职演说中,他提出一句关于大学教育的经典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不拘一格揽人才,被“三破格”的华罗庚即是典型一例。

梅贻琦做人外圆而内方,人称他是“寡言君子”。如遇工作问题,他总先问旁人:“你看怎么办好?”如果同意,便说:“我看就这么办吧!”如不同意,则说还是怎么怎么办好,或者说:“我们再考虑考虑”,从无疾言厉*。

另一方面,他与秘书有约定,凡是求情信件,不必呈阅,不必答复,“专档收藏了事”。抗战前的清华总务长,是梅贻琦的好友,也是位有声望而干练的“回国学人”。一次,那位总务长要求梅贻琦聘他为教授,以“重”视听。梅认为行政人员与教授司职不同,不可混为一谈。结果那位总务长拂袖而去。梅贻琦终不为友情所动,显示他固执的一面。

西南联大办了一所附中,由于教学质量高,昆明市民都想把自己的子弟送到这所学校读书。云南省主席龙云的女儿龙国壁报考了这所学校,但没有考上。联大创立时,龙云给予很多支持,这次他的女儿没被录取,十分生气,认为梅贻琦太不给面子,就派他的秘书长到梅贻琦处疏通。但秘书长踌躇不动,龙云生气地问他:“你还站着干什么?”秘书长说:“我打听过了,梅校长的女儿也未被录取。”龙云这才作罢。

在治校方面,梅贻琦倡导“吾从众”的*作风。大家都说他是个只知有事,不知有“我”的人。他博采众议,无为而治。但又择善固执。针对教育部所提倡的“只重专才,不重通才”的教育方针,他极力推行通才教育。他认为在抗战的特殊背景下,大学重心“应在通而不在专”,大学不应该也不可能负担起直接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专才”的任务,这种任务应该由其他教育机构来承担,而大学应该以满足社会、国家的需要为宗旨。着眼于为学生们通向高深而做基本能力的培养,其办学方针是与国民*颁布的《抗战建国纲领》相悖的,但他仍坚持唯实,不唯上。

1940年,西南联大的清华师生为他举行公祝会,感谢他为清华服务25周年。面对朋友、同仁道贺,他在答辞中说:“无论哪个人总有一些长处,但也必有他的短处,只是诸位不肯说这个人的短处罢了。或许诸位因为爱清华的缘故,爱屋及乌,所以对于我这个人不免有情不自禁的称扬的话语。”

梅贻琦爱庐,亦爱庐内的同仁、朋友。闻一多被害,令他悲愤欲绝。梅贻琦为防止类似惨案发生,旋将潘光旦夫妇、费孝通一家安排到美驻昆明领事馆避险。他一面妥善安排闻一多的后事,一面跟当局交涉追查凶手,揭露特务的罪行。吴晗教授思想活跃,当局曾令清华解聘吴晗。梅贻琦一面拒绝,一面悄悄地通知吴晗离去。

国难当头,学生运动迭起。梅贻琦完全理解、同情学生的爱国热忱。学生进城*后,梅贻琦派卡车把同学接回。对当局逮捕、开除学生,他总想方设法予以保护。有学生被逮捕,他总费尽周折去保释。学生们也很体谅梅贻琦,每要闹学潮时,又怕影响梅校长的地位,总要先贴出拥戴梅校长的大标语。对梅贻琦与*察局周旋呵护学生的行迹,学生们模仿梅校长的口吻,编了一首顺口溜:“大概或者也许是,不过我们不敢说。传闻可能有什么,恐怕仿佛不见得。”

梅贻琦在1941年曾说:“在这风雨飘摇之秋,清华正好像是一条船,漂流在惊涛骇浪之中。”梅贻琦以他的智慧、务实精神和果断的态度,在那非常的岁月,保存了清华的元气,驾驶着“清华”这条船驶向了坦途。

梅贻琦曾亲自为清华校刊题写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他以毕生的实践,躬行了清华的校训,弘扬了清华精神。

(张昌华《曾经风雅》,有删节)

5.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生斯长斯,吾爱吾庐”是梅贻琦发自内心的真诚告白,浓缩了他对清华这个学校,对清华同仁、朋友、学生的挚爱。

B.破格任用华罗庚和想尽办法保护潘光旦夫妇、费孝通一家及吴晗教授,是梅贻琦爱惜人才的不同表现。

C.在西南联大的清华师生为梅贻琦举行的公祝会上,他认为朋友、同仁的道贺并没有真正反映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D.梅贻琦无论是在治校风格还是为人处世上,都在认真地用毕生的实践,躬行他为清华校刊题写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E.本文通过梅贻琦为清华服务的种种小事,写出了旧时代一个教育家与黑暗势力抗争所表现出的忍辱负重与团结合作的精神。

6.梅贻琦被称作“清华的名片”,其原因是什么?

7.从本文看,如何理解“梅贻琦做人外圆而内方”的含义?

8.你对梅贻琦提出的大学的重心“应在通而不在专”的观点有何看法?请结合文本简答。

【回答】

5.AD (A给3分,D给2分,B给1分)。

6.① 梅贻琦连续为清华服务近半个世纪,弘扬了清华精神,全面提升了清华的素质和声誉。②梅贻琦一生对清华充满着挚爱之情----爱校、爱师、爱生 。③梅贻琦得到了社会认可和清华师生的尊重。

7.外圆: ①对工作中的问题从无疾言厉*;②在治校方面博采众议,无为而治;③为保护师生与当局机智周旋。内方:①坚持原则,回绝友人;②严于律己,不谋私利;③择善固执,唯事不唯上。

8.观点一:大学的重心应在培养通才。①在抗战的特殊背景下,大学不能担起培养专才的任务。②大学应着眼于为学生通向高深而做基本能力的培养。③社会和国家需要通才,专才教育使人缺乏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的能力。

观点二:大学的重心应在培养专才。①特殊时期更需要专才,大学按*设置就是为了培养某领域的*人才。②社会分工细化各个行业都需要专才。③通才重视知识的综合*和广泛*,但影响学科*的深入发展,

观点三:大学的重心应在培养“通“和”专“并举的人才。

①大学对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某类*知识,还需要更为宽广的知识背景,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②人的发展需要通与专的结合。③优秀的*人才首先应该是*发展,人格完整的人,其次才是所在领域的专家。

【解析】

试题分析:

5.这类题一般是对文章内容、手法、风格的综合考核的题目,文章内容有文章细节和人物*格概括,细节可参考论述类问题阅读进行答题,人物*格分析要注意准确*。B 项“破格任用华罗庚不只是爱惜人才更多的是招揽人才的手段,C 项梅贻琦的话只是表示自谦,E在与黑暗势力抗争所表现出的忍辱负重错误,文中并无根据。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借助人物的经历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别抓身份的变化。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比较其异同。比如本题的B项和E项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D项是对文意的概括。

6.题干问的是“梅贻琦被称作‘清华的名片’,其原因是什么”,这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要立足全文,找到文中的表现梅贻琦被称作“清华的名片”的句子,分类归纳整理,答题时要尽量运用文中词语分条作答。主要句子:“他出任清华校长后创造了清华的黄金期,全面提升了清华的素质和声誉”“‘生斯长斯,吾爱吾庐’。梅贻琦用这八个字概述了他与清华的血缘之亲,也表达了他对清华的挚爱”“学生们也很体谅梅贻琦,每要闹学潮时,又怕影响梅校长的地位,总要先贴出拥戴梅校长的大标语”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对于筛选概括*的题目,一定要注意审题,先从题干中找到答题的方向,然后在题干的指引下到文中找答题的区域。比如本题,“梅贻琦被称作‘清华的名片’,其原因是什么”,可见筛选的方向应是找到梅贻琦被称作“清华的名片”的句子。考生可以到文中筛选与题干相关的信息。最后依据题干所给的分值,分条作答即可。答题的时候尽量使用文中的词语作答。 

7.题干问的是“如何理解‘梅贻琦做人外圆而内方’的含义”,既考查对句子的理解,又考查信息的筛选和概括。要立足全文,找到文中的表现“梅贻琦做人外圆而内方”的句子,答题时要尽量运用文中词语分条作答。主要句子:“如遇工作问题,他总先问旁人”“他与秘书有约定,凡是求情信件,不必呈阅,不必答复,专档收藏了事”“他仍坚持唯实,不唯上”“国难当头,学生运动迭起。梅贻琦完全理解、同情学生的爱国热忱。学生进城*后,梅贻琦派卡车把同学接回”。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丰富含意重在思想*,这是一个重要考点。所谓重要语句,主要指结构较为复杂的句子、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使用了特殊手法的句子、能显示脉络层次或主旨的句子。一般可采用关键词解读法、手法解读法、情感解读法和主旨解读法等方法来作答。比如本题中的“外圆而内方”是对人物为人处事的概括,故首先应理解“外圆”“内方”的含义,然后再找出具体表现进行印*即可。

8.题干问“你对梅贻琦提出的大学的重心‘应在通而不在专’的观点有何看法”,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要求是“应在通而不在专”的观点有何看法,答题时一定要结合“梅贻琦”的经历,不能抛开原文随意拓展,答题时可以是两个方向,第一,就某一点作深入的探究,这种方式要求文中关于这方面列举的事例比较充分,另一种方式多个角度列举,适用于文中叙述的较宽泛,但每点都不深入。本题适用第一种方式,答题时就某问题作深入探究,一定要结合原文事例。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本题属于探究题,此类题目的答题技巧:(1)整体感知,明确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2)筛选信息,根据题目分析要求的角度和层面,筛选出文中相关的最能体现文章思想内涵和作者观点的关键词句。(3)评价要具体可观,要结合原文实际,并作为评价分析基础。提问模式:作者在文中认为“……”?你怎么理解?结合全文评价。或:有人认为文章反映了“…… ”(使用了……手法)?你赞同吗?请简要分析。或:你怎么理解文中作者所说的“ ……”?

知识点:实用类文本阅读

题型:现代文阅读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