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闻一多:终身维护五四传统   ①1919年5月5日清早,僻处城郊的清华大学。前一...

来源:语文精选馆 1.62W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闻一多:终身维护五四传统   ①1919年5月5日清早,僻处城郊的清华大学。前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闻一多:终身维护五四传统

    ①1919年5月5日清早,僻处城郊的清华大学。前一天晚上才听说*前掀起风潮的清华学生惊奇地发现:食堂门口贴出了一张大红纸,用工楷整整齐齐地抄着岳飞的《满*红》。这一下,平静的清华园也沸腾起了。

    ②贴这张《满*红》的,是高等科二年级学生闻一多。

    ③当时的闻一多,在旁人眼中并不是个激进的人。他不大关心外界事物,到了五四前夕,他还在读《清诗别裁》,写《明城考》,对《清华学报》准备改用白话文仍然持保留意见(《闻一多年谱长编》)。这样一个人,居然会率先响应学潮,实在是件出人意料的事。

    ④其实也不意外,闻一多在爱国的问题上是从不含糊的。1917年段祺瑞*参加一战后,英国招工局招收华工译员,清华学生视此为报国之途,钱宗堡、吴泽霖等报名被录取,但临行事泄,钱、吴被学校强制带回,并拟给予记大过处分。闻一多为之大呼:“爱国无罪”“爱国的权利,不容剥夺!”被传扬一时。(吴泽霖《老友一多二三事》)

    ⑤5月4日清华召开57人会议,讨论是否参加五四时,闻一多说:“清华住在*,*学生救国,清华不去参加。清华,清华,难道你真的不算是*人的学校了吗?”(闻立鹏《血土》)此次会上,闻一多当选为学生代表。7日,学生代表团正式成立,闻一多任职于秘书部。

    ⑥闻一多在5月17日的家信中,叙述了对五四运动的看法:“国家至此地步,神人交怨,有强权,无公理,全国懵然如梦,或则敢怒而不敢言。卖*罪大恶极,横行无忌,国人明知其恶,而视若无睹,独一般学生敢冒不韪,起而抗之。虽于事无大济,然而其心可悲,其志可嘉,其勇可佩。”并告诉父母,暑假不回家,在学校参加爱国活动:“男在此为国作事,非谓有男国即不亡,乃国家育养学生,岁糜巨万,一旦有事,学生尚不出力,更待何人?”

    ⑦他的同学这样记述他在运动中的表现:“闻一多则埋头苦干,撰通电、写宣言、制标语,做的是文书的工作。他不善演说,因为他易于激动,在情绪紧张的时候满脸涨得通红,反倒说不出话。”(梁实秋《谈闻一多》)

    ⑧最能体现闻一多的热情和勇气的是6月4日的*。前一天,*学生恢复了一度中断的街头演讲,立刻遭到*的严厉*,清华大学进城的百余名学生全部被捕。但第二天仍然有160多名清华学生进城,执行市学联上街演讲的决议。闻一多本被分配做文书工作,但这天也和大家一起出发了,而且行前也带备了水壶干粮和洗漱用具,作好了坐牢的准备。

    ⑨闻一多一度拥护*是因为他“爱国”,他后反对*是为了要求“*”和“进步”。这种种态度无不与五四精神息息相关。他在1944年5月3日的五四晚会上说:“在一个没有*的国家,埋头搞学问有什么用?学生是国家的主人,有权过问国家大事,如果认为一个国家要学生耽误学业过问*就是不幸,那么,造成这种不幸的原因,还不是因为没有*?”“五四的人物是没有完成五四的任务的。五四要科学,要*,而靠五四起家的罗家伦、段锡朋之流,都堕落成反*的人物了。”(萧荻《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做出这一切的批评,闻一多依据的都是五四的标准。

   ⑩从这里我们可以明白,闻一多虽然在很长时间内专心治古典,以至于足不出户,但由五四点燃的尊尚爱国、*、科学的火焰,从未在他胸中熄灭。罗隆基曾说闻一多从拥护*到反对*是“变”,其实只不过是他一直遵奉着五四精神罢了!闻一多*上的识见可能不见得高明,但他却是一个坚持自己信念的人,在青岛大学时劝阻学生运动时如此,在昆明时支援学生运动亦复如此。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

    我是幼稚的,但要不是幼稚的话,当时也不会有五四运动。

                    (《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陈平原/夏晓虹编,有删节。)

12.试分析文章第二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13.文章大量引用闻一多的原话及其同时代人的书信、文章,有何作用?(5分)

14.根据全文,分析“我是幼稚的,但要不是幼稚的话,当时也不会有五四运动”这句话的涵义。(6分)

 

【*】

12.①承上启下,点明是闻一多张贴的《满*红》,引出下文对传主闻的叙写。②突出敢张贴岳飞《满*红》这件事不同寻常,强调闻的勇敢无畏与爱国热忱。

13.①引用闻的原话,能够直接展示闻的精神,印*作者观点,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②引用同时代人的书信与文章,能够使传记对闻的评述更加全面客观,真实可信,也能从侧面塑造闻的*格,有助于读者全面,深刻地了解其精神和影响。

14.①作为青年人的闻一多是幼稚的,但正是这种幼稚让他热情无畏,勇往直前。②闻一多在*上的见识不见得高明,但他却是一个坚持自己信念的人。③正是许许多多像闻一多一样的青年人汇集起,发出力量,才形成了浩浩荡荡的“五四运动”。

【解析】

12.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首先要知道文本的中间段落在结构上的一般*作用(比如:照应开头、承接上文、启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为下文埋伏笔等),再结合该段内容分析。此文的第二段,仅一句,上半句承接上文的《满*红》,下半句引出传主,开启下文对传主的描叙。因此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其次,只用一句话作为一段,突出了张贴之人,强调了张贴一事的不寻常。

考点:分析语言特*,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须知“引用”的一般*作用(比如,强调真实*,增强表达效果等),然后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加以说明。比如,引用传主闻一多的原话,能够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引用同时代人的书信与文章,有助于读者全面,深刻地了解其精神和影响。等等。

考点: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除了要理解该句话的表层意思,还要结合上下文对该句话的深层含义和作用进行分析。比如本题,话中的“我”指的是闻一多先生,“幼稚”是闻先生对青年时期的自己所做的评价,“但要不是幼稚的话,当时也不会有五四运动”一语,则说明青年在五四运动中做的贡献。作为青年人的闻一多是幼稚的,但正是这种幼稚让他热情无畏,勇往直前。闻一多在*上的见识不见得高明,但他却是一个坚持自己信念的人。正是许许多多像闻一多一样的青年人汇集发出力量,才形成了“五四运动”。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评卷人

得分

 

 

三、文言文阅读(题型注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李通,字次元,南阳宛人也。父守,身长九尺,为人严毅。初事刘歆,为王莽宗卿师。通亦为五威将*从事,出补巫丞①,有能名。莽末,百姓愁怨,通素闻守说谶云“刘氏复兴,李氏为辅”,私常怀之。且居家富逸,为闾里雄,以此不乐为吏,乃自免归。

及下*、新市兵起,南阳骚动,通从弟轶,亦素好事,乃共计议。会光武避吏②在宛,通闻之,即遣轶往迎光武。光武初以通士君子相慕也,故往答之。及相见,共语移日,握手极欢。时守在长安,通因具言其计。光武既深知通意,乃遂相约结,定谋议,期以材官都试骑士日,欲劫前队大夫及属正,因以号令大众。乃使光武与轶归舂陵,举兵以相应。遣从兄子季之长安,以事报守。

季于道病死,守密知之,欲亡归。会事发觉,通得亡走,莽闻之,乃系守于狱。会前队复上通起兵之状,莽怒,守家在长安者尽杀之。南阳亦诛通兄弟、门宗六十四人,皆焚尸宛市。时,汉兵亦已大合。通与光武、李轶相遇棘阳,遂共破前队,杀甄阜、梁丘赐。

更始立,使通持节还镇荆州。通因娶光武女弟伯姬,是为宁平公主。光武即位,征通为卫尉。建武二年,封固始侯,拜大司农。帝每征讨四方,常令通居守京师,镇百姓,修宫室,起学宫。五年春,代王梁为前将*。六年夏,领破奸将*侯进、捕虏将*王霸等十营击汉中贼。公孙述遣兵赴救,通等与战于西城,破之,还,屯田顺阳。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诏下公卿群臣议。大司徒侯霸等曰:“通怀伊、吕、萧、曹之谋,忘身奉主,有扶危存亡之义。功德最高,海内所闻。通以天下平定,谦让辞位。夫安不忘危,宜令通居职疗疾。欲就诸侯,不可听。”于是诏通勉致医*,以时视事。其夏,引拜为大司空。

通布衣唱义,助成大业,重以宁平公主故,特见亲重。然*谦恭,常欲避权势。素有消③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令以公位归第养疾,通复固辞。积二岁,乃听上大司空印绶,以特进④奉朝请。*年卒,谥曰恭侯。帝及皇后亲临吊,送葬。     (节选自《后汉书·李王*列传》)

[注]①巫县(今重庆巫县北)县丞。       ②避吏:逃避狱吏的追捕。③消:病名,即糖尿病。  ④特进:官名。授予列侯中有特殊地位的人,位在三公下。

1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通从弟轶,亦素好事          从:堂房(亲属)

B.期以材官都试骑士日          期:约定时日  

C.乃系守于狱                  系:联系

D.以病下上书乞身              乞身:请求辞官回家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以此不乐为吏,乃自免归     光武既深知通意,乃遂相约结

B.遣从兄子季之长安           有扶危存亡之义

C.以时视事                   重以宁平公主故

D.且居家富逸,为闾里雄       光武即位,征通为卫尉

1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

B.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

C.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

D.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

18.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光武初以通士君子相慕也,故往答之。(3分)

②会前队复上通起兵之状,莽怒,守家在长安者尽杀之。(4分)

⑵从文章中找出最能表现出李通能审时度势的两个事例。 (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回答】

15.C

16.A

17.D

18.A

【小题5】(1)①光武当初因李通是个士君子而慕爱他,所以前往答谢他。(“以”“相”“答”,各1分)②恰逢前面部队又上报李通*的情况,王莽动怒,李守在长安的家人都被杀掉。(“会”“起兵”“杀”各1分,“守家在长安者”定语后置1分。)(2)①以此不乐为吏,乃自免归;②会光武避吏在宛,通闻之,即遣轶往迎光武;③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④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答两点即可;答其他的,符合题意也可给分)

【解析】

15.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文本语境考察。题中,C项的“系”解释错误,应是“抓捕”之意。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本题中,A项的“乃”都作副词,表承接,相当于“于是,就”。B项的“之”,前者作动词,“去、往”之意;后者作助词,定语的标志,相当于“的”。C项的“以”,前者作介词,相当于“按、按着”;后者作介词,表原因,相当于“因为”。D项的“为”,前者作判断词,是;后者作动词,“担任”之意。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文言断句题,应先根据上下文粗知文意,然后根据文段中动词的宾语及其他特殊词语断句。文段的主语是李通,大意是讲李通平素就有消渴症,自当了宰相后就称病不理事,要求退休,皇帝则对他很好。有了这样的理解,选择正确断句就不难了。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8.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题中,A项错误在于,李通没有为刘歆做过事,而是其父李守曾跟着刘歆做事。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5】

试题分析:解答第(1)题,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①句中的“以”作介词,表原因,相当于“因为”;“相”有称代作用,可译为“他”;“答”即“答谢”。第②句中的“会”是“恰逢”之意;“起兵”即“起兵*”;“杀”含被动意,即“被杀”;“守家在长安者”是定语后置句,应译为“守在长安的家人”。解答第(2)题,要抓住“审时度势”一词在文中筛选相关信息。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参考译文】李通字次元,南阳郡宛县人。父亲李守,身长九尺,为人严肃坚毅。开始时跟着刘歆办事,为王莽的宗卿师。李通也为五威将*从事,后出任巫县县丞,有能干的名气。王莽末年,百姓忧愁怨恨,李通曾听见他父亲说过图谶上讲“刘氏复兴,李氏为辅”,心里常想着这件事。而且因为家里很富足,是乡中第一,因此不想做官,就自动辞职回家。

后下*兵和新市义兵兴起,南阳为之骚动,李通的堂弟李轶,向也很好事,就共同商议。恰逢光武避难在宛,李通听说了就派李轶去迎接光武。光武初因李通是个士君子而慕爱他,所以前往答谢他。等到见了面,两人谈了很久,握手极为欢畅。这时李守在长安,因此向光武详细陈述了他的计划。光武既已深知李通意向,就与李通相约结,定谋议,约定在立秋那天趁都试骑士的机会,劫持前队大夫甄阜及属正梁丘赐,因而号令大众宣布举事。就让光武与李轶回到舂陵,举兵相应。(李通)派堂兄的儿子李季去长安,把计划告诉李守。

李季在路上病死,李守秘密知道了,想逃亡回去。这时事情被发觉,李通得以逃脱,王莽知道了,就把李守逮捕入狱。这时前队甄阜又上书奏明李通*(兴兵)的状况,王莽发怒,李守家在长安的人也全部被杀。南阳方面也杀了李通的兄弟、宗族六十四人,都焚尸于宛市。  这时汉兵也已经大举*。李通与光武、李轶相遇在棘阳,于是一起攻破前队,杀了甄阜、梁丘赐。

更始帝刘玄即位,派李通持节回去镇守荆州,李通因此娶光武妹妹伯姬为妻,就是宁平公主。光武即位,任命李通为卫尉。建武二年(26),封固始侯,拜大司农。光武帝每次出征*四方,常令李通留守京师,镇抚百姓,修宫室,建学校。五年春,代王梁为前将*。六年夏,率领破奸将*侯进、捕虏将*王霸等十营攻打汉中贼寇。公孙述派遣*队前去救援,李通等人与他们在西城交战,大破贼兵,回师,在顺阳屯田。这时天下大体平定,李通想避开荣誉宠信,以生病为由上书请求辞官回家。光武下诏命公卿群臣讨论,大司徒侯霸等说:“李通身怀伊尹、吕尚、萧何、曹参的谋略,建立宏图大策,扶助神灵,辅佐以成圣德。破家为国,忘身奉主,有扶危存亡的大义。功德最高,海内都有所闻知。李通以天下平定,谦让辞位。安定不能忘记危险,应令李通带职疗疾。想返回诸侯国,不可听从。”于是诏令李通治疗疾病,按时工作。这年夏天,拜李通为大司空。

李通以平民倡导起事,帮助成就帝业,又因为宁平公主的缘故,特别被皇帝亲信重用。然而李通生*谦恭,常想避开权势。平常又有消渴症,自从当了宰相,就称病在家不理政事,连年告病回乡,光武帝每每优待宠爱他。令他以公位回家疗养,李通再次固辞。过了两年,就听从他呈上大司空印绶,特赐他以特进参与朝会。李通在建武*年去世。谥号为恭侯。帝与皇后亲自前去凭吊,为他送葬。

知识点:实用类文本阅读

题型:现代文阅读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