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一生为故国招魂钱穆(1895-1990),*苏无锡人,一代国学大师。钱穆读书治学始终充...

来源:语文精选馆 1.47W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一生为故国招魂钱穆(1895-1990),*苏无锡人,一代国学大师。钱穆读书治学始终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生为故国招魂

钱穆(1895-1990),*苏无锡人,一代国学大师。钱穆读书治学始终充满一种理想和*,一种民族情怀。钱穆的学生、著名学者余英时曾说:“他给人的第一个印象,是个子不高,但神定气足,尤其是双目炯炯,好像把你的心都照亮了。”当时,*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认为史学就是史料学,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作艺术的建设,不是做疏通的事业。这种思想在历史学界有很大影响,并得到*支持。但是钱穆却坚持自己的理想,做贯通的历史。他在*大学争取到一人把一门通史课讲完,其目的就是要说明历史应该是能融会贯通的,而不仅仅是考*史料,更重要的是他要说明*历史是有其独特的规律和模式的,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掌握它并对它保持信念。通过多次备课和讲授,钱穆终于将上自太古,下至清末贯通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钱穆的民族情怀也贯穿在平时的生活中,在他初入北平,进燕京大学讲课时,就对校方用英文字母给教学楼命名表示不满,在他的提议下,燕京大学把外国名字均改为*名字,也有了以钱穆名字命名的—穆楼。据说,今天*大学校园内的未名湖,也是钱穆命名的。

1937年,*战争爆发,钱穆随学校南迁。学校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建西南联合大学。生活一度非常艰苦,钱穆曾和吴宓、闻一多、沈有鼎四人合住一屋。在西南联合大拳,钱穆继续讲授*通史课程,局面更胜以前。著名历史学家、后来曾师从钱穆的严耕望讲述当时盛况:“校外旁听者争坐满室,先生上讲坛,须登学生课桌,踏桌而过。”也是在这里,钱穆开始手不停挥地编写《国史大纲》,因为正值抗战期间,钱穆笔间感情更加充沛。《国史大纲》一经出版发行,就成为全国大学的教科书,风行至今。抗战胜利,北大复校,傅斯年主持校务,钱穆没有得到聘书,遂闭门著书立说。1949年,钱穆经由广州去了*,离开大陆,此后再也没有机会回归故土。

当时的*成了一个大的流亡场,各*人物从大陆逃亡*,其中也有无数流亡学生。这些流亡学生,就像在大海上四处飘泊,前途渺茫,失去了精神依托。在这种情况下,钱穆放弃了较为闲适的教书生活,在极为艰苦的情况下创建新亚书院,为内地流亡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工作的场所。严耕望后来感叹,钱穆此时正是学养成熟而精力未衰的阶段,正当更有高度发挥,却因时局动荡,被迫到*办学,十余年间耗尽心力,对于学术界是一项不可弥补的损失,但是,对于当时的学生,却有了精神的依归,更是为中华传统的存亡续绝,钱穆回忆新亚书院初创办时,“彼辈皆不能交学费,更有在学校天台上露宿,及蜷卧三、四楼之楼梯上者。予于晚间*点返校,楼梯上早已不通行,需多次脚踏铺被而过”。在这时代巨变的无可奈何中,钱穆是要努力去培养传递文化的薪火。新亚书院是当时*唯一不牟利的学校,许多老师来此授课,纯粹都是尽义务。学校还在每周末设公开学术讲座,吸引校外人士来听讲。

新亚书院位于*著名的贫民区,条件十分艰苦。钱穆只有两间小屋,一间居住,一间办公。办公室给余英时的印象是“一张长桌子已占满了全部空间”。支撑着他的,是*传统精神。余英时回忆,在一个炎热、潮湿的夏天,他发现钱穆正躺在地板上,病了。钱穆叫余英时去买二十四史给他读,仿佛这足以驱逐其所有的痛苦。钱穆亲自给新亚书院写了校歌:“……乱离中,流浪里,饿我体肤劳我精。艰险我奋进,困乏我多情。千斤担子两肩挑,趁青春,结队向前行。珍重珍重,这是我新亚精神。”

1990年8月30日,钱穆在台北寓所辞世。(摘编自任士英主编《20世纪国学大师档案》)

9.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篇说的钱穆读书治学始终充满一种理想和*,一种民族情怀,它贯穿始终,就是后文写到的在*创建新亚书院的工作也不例外。

B.文章引用钱穆的学生、著名学者余英时的话“好像把你的心都照亮了”,说明钱穆先生是一位善于理解学生、把学生作为知己的好老师。

C.北大复校后,在傅斯年主持校务的情况下,钱穆没有得到聘书,所以他在1949年由广州去*,离开大陆,这也是钱、傅二人观点不同所致。

D.在严耕望先生看来,钱穆创建新亚书院时正是学养成熟阶段,如果把精力用在学术上,会收效更大,但因耗尽心力而十余年无学术成果。

E.本文通过对钱穆一生中所做几件事的叙述,通过对了解他的学生、朋友的话语的引述,表现了钱穆作为一代国学大师的治学精神和民族情怀。

10.第二段中,作者引用严耕望对钱穆在西南联大讲课盛况的描述,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11.钱穆在*创建新亚书院,新亚书院的创立具有怎样的意义?请简要分析。(6分)

12.文章题目为“一生为故国招魂”,老一代知识分子钱穆先生的故国情怀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回答】

9.答A给3分,答E给2分,答B给1分,答C和D不给分。

10.①学生中有“校外旁听者”,说明钱穆学识渊博,所讲课程在校内外有较大影响力,他的课堂具有独特的个*和魅力。②学生们“争坐满室”,说明钱穆的讲座激起了抗战期间学子们的求学热情,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③“登学生课桌,踏桌而过”一句极写听众之多,引用名家的原话,使文章的叙述具有可靠*和感染力,更具体形象地使当日的盛况再现。(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1.①能够为内地流亡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工作的场所,使他们有一个存身之处和精神归依。②能够培养在民族存亡之际,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传递文化薪火之人;③更有助于唤起青年人在艰苦时期经世救国的远大人生抱负,即“艰险我奋进,困乏我多情”“千斤担子两肩挑”的不屈精神。(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2.

【观点一】①心怀祖国,就要把民族精神传扬下去,使之发扬光大。②要传扬民族精神就要做有益于民族精神传扬的工作。③发扬民族精神,保有民族情怀也表现在平时的生活中,使民族情怀落在实处。④当外族入侵,民族危机的时候,更要多做一些对传扬民族精神有用的实事。(观点明确2分;分析合理6分。言之成理即可。)

【观点二】①在民族危机的时候,更需要有人担当,把民族精神传扬下去。②在民族危难时,民族精神的传扬尤为重要。③要传扬民族精神,就要做一些有利于发扬民族精神的具体之事,要有所担当。④传扬民族精神,尤其要有一种不慕名利的奉献精神。(观点明确2分;分析合理6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9.

试题分析: B项,“理解学生、把学生作为知己”。理解的角度过窄,余英时是从赞赏钱穆先生的学识人品的角度说的,紧接着的一段话,可以作为注脚。C项,因果关系不当,把钱穆离开大陆的直接原因归为“没有得到聘书”,文章没有说明;把它进一步分析为“钱傅二人观点不同所致”也于文无据。D项,说钱穆“十余年无学术成果”,错误,只是这时精力在办学上,使学术界受到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0.

试题分析:分析作用,要注意结合原句,逐一展开分析,“校外旁听者争坐满室,先生上讲坛,须登学生课桌,踏桌而过”这句话其实包含了三个方面,要分开来评价。“坐满堂”的既有校内的也有校外的,校内的学生听讲的多,说明学生的求学热情高涨,钱穆先生的课讲的有魅力;“校外旁听者”“争坐”,说明钱穆先生讲课非常吸引人,表明他的影响力大;“须登学生课桌,踏桌而过”说明学生学到无法再多的程度。在传记文中,引用别人的话,尤其是名家的话,可以增加文章的真实*和说服力。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1.

试题分析:要回答新亚书院的创立具有怎样的意义,需要结合此句话在文中的位置,联系上下文来分析,上文“严耕望后来感叹……对于当时的学生,却有了精神的依归,更是为中华传统的存亡续绝”,下文“钱穆是要努力去培养传递文化的薪火”,以及结尾处校歌的内容都是可以概括出*的信息。

考点: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题,*不是唯一的。考生需要注意结合文章题目和全文内容,联系时代背景及主人公的身世特征以及主要的行为贡献等来谈,注意观点明确,言之成理。钱穆先生心怀祖国,积极传扬民族精神,有担当,不慕名利的奉献精神等都可以作为启示来写。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知识点:实用类文本阅读

题型:现代文阅读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