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水调歌头 杨炎正(1)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染芙蓉。放眼暮*千...

来源:语文精选馆 6.78K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水调歌头 杨炎正(1)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染芙蓉。放眼暮*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  杨炎正(1)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染芙蓉。放眼暮*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丝。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2),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1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上片起首两句点明时间和季节,“无语问西风”,表明词人是在内心相问而没有表达出来。

B. 上片三四句写词人来到*边,见秋*上满眼芙蓉,红艳夺目,像被胭脂染过,这是词人黯淡心境中的一抹亮*。

C. 上片最后两句写暮*苍茫,唯有阑干的一角还可见一线天光;倚着阑干,词人非醉非醒、似醉仍醒,愁怀难遣。

D. 下片前三句总领下片,以夸张笔法写词人客游他乡,天涯浪迹,萍踪不定,漂泊东西,由此引出“人生如寄”的感慨。

E. 最后两句,笔调顿挫,“莫匆匆”三字形象生动地再现了词人既欲摆脱一切而又内心彷徨的心态。

18.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并分析。

【回答】

17.BD

18.*示例:①岁月蹉跎、青春不驻的悲慨。“斜日”“西风”等意象,不仅写自然之景,也暗示时光的流逝。②离别故土、漂泊不定的愁绪。“离愁万斛”“征鸿”以及下片前三句,写出词人离开故土、漂泊在外的羁旅行愁。③欲归隐田园之心情。借用陶潜和范蠡的典故,表达归隐之志。④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回首故国,感叹归隐之 意末匆匆,写出欲归隐却眷念故国的矛盾之情。⑤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苦闷。结合注释,词人眷念故国,感叹时光流逝,表明其壮志难酬之情。

【解析】

17.试题分析:B.这句是以乐衬哀,与词人心境相悖;因此表述为“这是词人黯淡心境中的一抹亮*”;D项“总起下片”有误。

18.试题分析:这是一首十分明显的感怀秋日的词。作者与*弃疾是至交。人品、气节十分相似,词品、格调也很相近。公元1178年(即淳熙五年),杨炎正与*弃疾共同乘舟路过镇*、扬州,曾写下有名的《水调歌头·登多景楼》,抒发报国无路、虚度光*的苦楚。

点睛: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或议论*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知识点:

题型:语言表达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