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安徽宣城高二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不断南移,以种植水稻...

来源:语文精选馆 6.82K

问题详情:

(2019·安徽宣城高二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不断南移,以种植水稻...

(2019·安徽宣城高二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不断南移,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南地区经济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农业通过五代和北宋200余年的持续发展,*南生产的粮食成为供给天下的粮食来源,于是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民谚。到了明朝中后期,湖广地区承接*南地区农业功能,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

——李华欧《论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经济现象》

材料二 由于家庭手工业的衰落,农民只能在改进产品或放弃手工业这两者之间进行选择,改革产品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再组织的问题……因此,仅仅实行土地改革、减收地租、平均地权并不能最终解决*的土地问题,农民依然贫穷。最终解决办法,应该是增加农民的收入。因此,让我再重申一遍,恢复农村企业是根本措施。

——费孝通《*村经济》(1936年对

吴县*村的调查报告)

材料三 1983年底,费孝通写出《小城镇再探索》一文,正是这篇文章中,他第一次提出了“苏南模式”。他写道:“从西方工业*发展的历史经验看,苏南的乡镇工业是不伦不类、难以理解的东西,而从*农村的家庭经济结构上看,乡镇工业却是顺乎自然的事情……与西方工业*的历史相对照,草根工业无疑是*农民的一个了不起的创举。”自改革开放以来,苏南地区始终保持着经济高速增长,成为*经济发展的缩影。

——吴晓波《跌荡一百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隋唐至明代苏湖地区农业生产方面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当时制约农村企业恢复发展的不利因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苏南地区发展该模式的有利条件并说明其积极影响。

【回答】

(1)宋朝时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苏湖地区成为全国粮食主产区;明朝中后期,由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变成以种植棉花等经济作物为主。(4分)

(2)农民贫穷;技术落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制约;社会动荡混乱;*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国家的入侵和掠夺。(10分)

(3)有利条件:传统的家庭经济结构;苏南地区是民族工业发祥地之一,工业基础较好;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当地农民的创新进取精神;临近大中城市,易受到城市的技术和管理方面的辐*,市场广阔。(10分)

积极影响:推动了苏南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借鉴;促进了农民商品与市场观念的发展。(6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经济重心不断南移,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南地区经济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到了明朝中后期,湖广地区承接*南地区农业功能”并从不同的时间节点出发,从经济重心转移方向、农业生产方向等角度进行分析。第(2)问,根据材料二“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再组织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社会*质、农村发展的根本问题、近代*的社会矛盾等角度进行分析。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传统经济结构、近代*资本主义发展、国家政策、地理位置、科技发展及其辐*范围等角度进行概括。第二小问,20世纪末期,*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可以从*经济、农村改革、市场模式等方面进行概括。

知识点:古代*的经济

题型:综合题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