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1942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

来源:语文精选馆 3.32W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1942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1942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的《创业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也许是好事多磨,1962年高中毕业后,他未能如愿上大学读中文系,这个20岁的青年,常常一个人坐在家乡的灞河边,想着文学,想着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1965年3月8日的《西安晚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但直到1979年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是年9月25日,他加入*作家协会。又一个三年之后,陈忠实40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他终于是一名*作家了。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他将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袍先生》中。小说写于1985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年份。这年的最后10天,他随*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质地不错的西装。当他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刚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蓝袍先生。蓝袍先生多年以来一直穿着蓝*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下蓝袍,换上“列宁装”。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得精神解放的象征。脱下了几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袍先生。

1985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相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游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看着五颜六*、各式各样的服装,作家觉得眼花缭乱。那一刻,他觉得不仅自己是“乡棒”,教他观察服装的*作家郑万隆也是“乡棒”。面对世界,1985年的*人大都是“乡棒”。他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不仅要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

在剥离的愿望中,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这时,各种新近阅读过的长篇小说萦绕心头,作家倍感困惑,又备受启发。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结构像网一样*,王蒙《活动变人形》的结构自然随意,却俨然大手笔,张炜《古船》的结构完全不同,有一种精心设计的刻意……而结构背后似乎还有更深的东西。陈忠实最终发现,不是作家先别出心裁弄出一个新颖骇俗的结构来,而是先要有对人物的深刻体验。寻找到能够充分描写人物独特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恰当途径,结构方式自然就出现了。恰巧此时兴起的“文化心理结构”学说给了他决定*的影响。他相信,人的心理结构主要是由理念支撑的,而结构一旦形成,就会决定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决定一个人的*格和内核。如果心理结构受到社会冲击,人就将遭遇深层的痛苦,乃至毁灭。陈忠实感到自己终于从侍奉多年的“典型*格”说中剥离出来,仿佛悟得天机,茅塞顿开。多年以后,作家回忆往事,认为自己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表述的。

陈忠实后来寻找到了什么是人所共知的,1992年开始在《当代》杂志连载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学经典,他在*当代文坛的位置也随之奠定。此后,功成名就的作家继续在文学的园地里*勤耕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2016年春天,陈忠实走了,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

(摘编自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李清霞《陈忠实年表》等)

相关链接

①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上世纪90年代*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能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把这部作品放在整个20世纪*文学的大格局里考量,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即使与当代世纪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白鹿原》也应该说是独树一帜的。(何西来《关于(白鹿原)及其评论》)

②陈忠实常讲,创作到了一定阶段,不一定是拼生活、拼艺术,而是拼人格。好一个拼人格!这正是作家自身博大的人格魅力的反应。这就不难理解他最终被公认为描摹巨大民族悲剧的圣手,成为当代*文学的大家之一。(李满星《陈忠实:回首六十五载风雨人生》)

10.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赵树理《三里湾》和柳青《创业史》是陈忠实最初的文学营养,使他萌发了文学梦,后来则成为他创作上必须突破的对象。

B.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作家的重要转折。

C.陈忠实认为“面对世界,1985年的*人大都是‘乡棒’”,这与其说是他的一种觉悟,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

D.陈忠实善于学习前人并感知时代,不仅拼生活、拼艺术,而且拼人格,不断地提升思想境界,获得对人和生命的独特理解。

E.从发表第一篇作品到被人称为“小柳青”,再到被人称为“当代*文学的大家”,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

11.文中认为“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12.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是什么关系?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详细说明。

【回答】

10.答D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答CE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11.①他的小说艺术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②他的文学作品的思想容量和审美境界在20世纪*是无可取代的;③他的作品是当代世界文学中独树一帜的文学经典。

12.“剥离”和“寻找”是辩*关系,剥离的结果带来寻找的可能,而寻找的冲动激发剥离的愿望。①从赵树理和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寻找到马尔克斯、王蒙等新的文学营养;②从中山装所代表的时代精神中剥离,寻找到西装所代表的面对世界的契机;③从“典型*格”说中剥离,寻找到“文化心理结构”学说;④从自身已有的文学成就中剥离,寻找到新的文学高度,写出了文学巨著。

【解析】

1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此题,要先从整体上感知传记内容,然后将选项的表述带入文本进行比较分析。C 项“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理解错误,E 项“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判断错误,B 项前半句“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对,后半句“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作家的重要转折”错,原文是“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 出版”才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作家的重要转折”。所以选DA。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语言特*,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易错*示】解答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以及“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多项选择题,首先要了解5个选项涉及传主的主要事迹、生活细节、*格特点以及传文的主要内容。解答此题,宜将5个选项的“分析和概括”分别与原文中的相关语句加以比照作答。要牢记解答要领:材料事迹内容符,概括分析不虚无。品质精神有升华,情感褒贬显意图。例如本题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主旨错误,也有细节错误。

1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传记文本中重要文意和句子含义的分析能力。答题时首先要弄清楚“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的含义,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材料加以佐*。理解句子含意要回归文本,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主旨等来理解。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探究题探究类题目检测考生是否具有发现文本的丰富内涵与深层含义的眼光,是否具有对文本进行独到感受与创造*理解的能力。文章中认为,陈忠实走后,属于他的句子永留人间。这里的“句子”便有了我们所说的深层含义,由倒数第二段“功成名就的作家继续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可知,这里指的应该是文学创作独特发现与方法。由此题目便可以浅化成对于陈忠实所沉淀出的永留人间。

1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本探究题,由题干可知,此题主要是探究“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的关系”,和探究这种关系“在文本中的表现”。第一问可根据“剥离”“寻找”在文本中的意思,从传主写作的过程中“寻找”是一种浅层次的累积,到了一定程度才会蜕变,才想要“剥离”的角度概括。 第二问“哪些”可以是多角度思考,可以理解为文学营养、时代精神、典型*格、自身成就等方面,重点是阐述剥离什么与寻找什么的关系。作为探究题,*可以不唯一,但是一定要以文本为基础,有观点,更要有分析,不能脱离文本,要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探究题题型开放,但观点必须紧扣文本要求,并与现实结合起来。做这类题,既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又要遵循“容易论*”的原则。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例如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于文本之间复杂关系的梳理,因此第一步我们需要定位本文中提及“寻找”“剥离”的位置。从这篇传记文本内容来看,*的分布是分散的,所以并没有具体能够直接摘抄的句子,寻找到剥离是一个过程,所以我们需要找到期间饱含的各个阶段,剔除无关部分,*也就显而易见了。

知识点:实用类文本阅读

题型:现代文阅读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