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宋应星(1587——约1666年)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

来源:语文精选馆 2.08W

问题详情:

(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宋应星(1587——约1666年)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

(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应星(1587——约1666年)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材料二  牛顿(1643——1722年)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的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6分)

【回答】

 1)特点:宋应星:传统科技的集大成者;多总结,少创造。牛顿:长期实验基础上的理*探讨;突破*的科学成果。(4分)

背景:宋应星:*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牛顿:科学冲破了中世纪的神学束缚;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长期从事科学研究。(5分)

(2)宋应星: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文化*。牛顿:重视科学的社会氛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方法。(6分)

知识点:近代科学技术

题型:综合题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