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思想之河汩汩向前李泽厚对哲学的最初兴趣,要追溯到12岁那年的一次“...

来源:语文精选馆 2.56W

问题详情: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思想之河汩汩向前李泽厚对哲学的最初兴趣,要追溯到12岁那年的一次“...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思想之河汩汩向前

李泽厚对哲学的最初兴趣,要追溯到12岁那年的一次“精神危机”。那年春天,他看到山花烂漫、春意盎然,却突然感到:“人是要死的,这一切还有什么意义呢?”这个人生之谜霎时间击中了他,使他倍感困扰与悲观。

1950年,李泽厚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大哲学系。虽然身在*最高学府,他大学时代却主要靠“自学”。那时刚解放,大学里许多课程还未开,冯友兰等哲学教授还在“改造思想”,所以李泽厚没有上过*哲学史课。

李泽厚从大一开始就自己搞研究,有时逃课,有时上课看自己的书。他用老师的借书*借图书馆的线装书,每次借30函,要跑几趟才能全部扛走。有段时间他患病,一些活动不能参加,就把更多时间放在读书和写文章上。他找到一间废弃的屋顶*楼,在这里做了大量笔记。他回顾说:“我最大缺点之一,是不喜欢问,总是自己摸索,走了许多弯路。”

他的第一个研究目标是谭嗣同,本以为很好研究,“当时看谭嗣同,人很重要,书又不多,就投入进去了,结果吃亏了,他因为思想不成熟,观点相互矛盾”。稿子下了很大工夫,写了五遍,直到毕业才完成。多年后一个哈佛博士将其译为英文,十分佩服他分析得那么细。这篇《谭嗣同论》后来收进了他的《*近代思想史论》一书,影响很大。

虽然承认年轻时“走了许多弯路”,但李泽厚至今认为导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时间、书籍和不断从方法上总结经验”。

李泽厚虽然成名早,但因*表现不突出,成了社科院下放劳动最多的人。“*”时,在干校只准读“毛选”,李泽厚在行囊里偷偷带了英文版的康德《纯粹理*批判》,把“毛选”遮在上面掩护,还偷偷做了几万字的笔记。

蛰伏近二十年,1979年3月,34万字的《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出版了,令许多人大吃一惊。实际上,这不只是一本研究康德的书,通过“批判”,李泽厚在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他将康德与马克思相联系,从中表达了“人类学本体论”的初步构想。在思想大解放的上世纪80年代,此书产生了巨大影响,至今已再版6次。

4个月后,他的《*近代思想史论》出版,同样引起轰动。

上世纪80年代,是李泽厚的著述高峰期。继上述诸书之后,他又出版了《美的历程》《*古代思想史论》和《*现代思想史论》,到80年代末,他完成并出版了《华夏美学》和《美学四讲》。

“那时,李泽厚每有新作发表,朋友间都要奔走相告。”时隔30年,易中天仍清晰记得《美的历程》带给他的震撼,“以十几万字的篇幅来完成这样一个‘美的历程’,高屋建瓴,势如破竹,在看似漫不经心的巡礼中触摸到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诚非大手笔不能为!”

在这之前,美学史的论著基本是教科书式的编年史,只有归纳,没有独创,更谈不上自己的理论体系,除了让人得到些“知识”,完全无助于提高审美能力。“当时我也看过好些文学史、美术史,不满意。所以这本书,每章每节,我都有些新东西。”

《美的历程》让年轻人看到了“原来学问可以这样做”:讲哲学,可以不套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争的既定框架;讲文艺,也不一定要套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帽子,完全可以从作品和自己的感受出发。冯友兰先生称赞此书是对*美学、*文学以至于*哲学的精练概括,“一部死的历史,你讲活了”。

当时,正有一股自下而上的“美学热”袭来,青年人对美学有一种近乎狂热的兴趣,《美的历程》更成了青年学子的架上之书、枕边之物。1986年,《*日报》一篇文章标题即为《请听*街头书摊小贩吆喝声“李泽厚、弗洛伊德、托夫勒……”》。

虽说《美的历程》为李泽厚赢得巨大声望,但他说:“这在我写的书里,第三本也算不上!”在他看来,1988年出版的《华夏美学》更重要,因为叩问美的本体、解开美的哲学之谜,才是他真正的美学抱负!《华夏美学》在“儒道互补”的思路下提出了“儒”所派生的“情本体”美学、“乐感”美学,极大地拓展了*美学精神的深度与广度,也为他后面的哲学研究打开了新的通道。

*年,他的另一部重要美学专著《美学四讲》出版,他的美学观点主要集中在这本书中。时隔二十年后,2010年2月,美国最权威的世界*古今文艺理论选集《诺顿理论与批评文选》第二版,收录了李泽厚《美学四讲》“艺术”篇中的第二章“形成层与原始积淀”。这套文集由柏拉图的论著选起,一直选到当代。李泽厚是进入这套一直由西方理论家统治的文论选的第一位*学人。

(节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在介绍李泽厚哲学、美学思想和论著的同时,还借助他人对其论著的高度评价,突出了李泽厚在*当代哲学、美学领域开创*的贡献。

B.12岁的一次“精神危机”使李泽厚对人生倍感困扰与悲观,却也使他对哲学产生了兴趣,这可以视为其思想之河的源头。

C.上世纪80年代是李泽厚的著述高峰期,他相继出版了《美的历程》、《*古代思想史论》、《美学四讲》等专著,在*掀起了一股美学热。

D.《华夏美学》一书叩问美的本体、解开美的哲学之谜,表达了李泽厚真正的美学抱负,他的美学观点也主要集中在这部专著中。

E.2010年2月,由西方理论家统治的权威文论选收录了李泽厚的《美学四讲》,这足以说明李泽厚的美学研究所达到的高度。

(2)请简要概括李泽厚学术研究的历程。(6分)

(3)《美的历程》为李泽厚赢得巨大声望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分)

(4)虽然承认年轻时“走了许多弯路”,但李泽厚至今认为导师并不重要。你对“导师并不重要”这个观点有何看法?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8分)

【回答】

(1)AB答A给3分,答B给2分,答C.D.E不给分。

(2)①大学时开始*研究,虽走了许多弯路,但其研究成果影响很大。②下放干校劳动时,他克服困难,潜心读书,做了大量笔记,为日后的研究著述奠定了坚实基础。③上世纪70年代,《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出版,李泽厚通过“批判”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紧接着《*近代思想史论》出版,引起轰动。④上世纪80年代,《美的历程》《华夏美学》等美学专著相继出版,为李泽厚赢得了巨大声望,并极大地拓展了*美学精神的深度与广度。(6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3)①高屋建瓴,系统展示文明古国心灵历史,是对*美学、*文学以至于*哲学的精练概括。②比以往同类著作有创新,给青年人提供更灵活更科学的治学新方法,不仅传授知识,更有利于提升审美能力。③恰逢“美学热”来袭,《美的历程》生逢其时。(6分;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4)观点一:我认为李泽厚的观点正确,导师不能对个人成功起决定作用。

理由:①李泽厚在大学主要靠自学获得真知,他研究哲学史,却没有上过著名教授的哲学课。②关键是自己的行动。李泽厚总结重要的是“时间、书籍和不断从方法上总结经验”。③而且大学阶段只是人生短暂的一个时期,他后来的辉煌成就都是离开学校离开导师以后才取得的,这更*导师对一个大家的塑造并不重要。

观点二:我不认同这个观点,我认为导师对成功很重要。

理由:①李泽厚上大学的时机不够理想,名家教授还在接受思想改造,他没有受教于名家,没有充分感受到名家教诲的力量,否则,他会取得更加巨大的成就;②因为没有老师指导,李泽厚走了许多弯路,他自己也认识到这是一个很大的缺点。研究谭嗣同吃亏,投入了过分的时间和精力,如果有导师教诲在前,他的研究会更加高效。③李泽厚身在北大校园,虽然没有更多直接聆听导师教诲,但大师云集的校园氛围,大师们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他们渊博的学识和包容的胸襟(用老师的图书*借书,能逃课自由搞研究),使与其交游受其熏陶的李泽厚受益匪浅。导师的力量有时是无形的,这对他以后的发展无疑会起到激励指引作用。

观点三:我认为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导师不可缺少,但成功关键取决于学生本身)

理由:①对目标明确,意志坚定,自学能力很强的学子来说,导师的作用并不是最重要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意志和能力。②对于更多普通学子来说,导师在治学过程中的引导和纠偏作用不可或缺,他可以指导学生更高效进行研究和学习。③无论对于哪一种人,治学关键环节的指导都可以使他前行的道路更加畅通,都比自己在黑暗中摸索要高效得多。导师对于普通人的作用是雪中送炭,对于杰出人物的作用是锦上添花,作用大小是不同的。(8分;其中“观点”明确2分,“理由”答出一点给2分,均应联系文本作答,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内容和手法。题中,C项强加因果,当时的美学热并不是李泽厚的著述掀起的。原文“上世纪80年代,是李泽厚的著述高峰期。继上述诸书之后,他又出版了《美的历程》《*古代思想史论》和《*现代思想史论》,到80年代末,他完成并出版了《华夏美学》和《美学四讲》。”“当时,正有一股自下而上的“美学热”袭来,青年人对美学有一种近乎狂热的兴趣,《美的历程》更成了青年学子的架上之书、枕边之物。”;D项李泽厚的美学观点主要集中在《美学四讲》中,原文“*年,他的另一部重要美学专著《美学四讲》出版,他的美学观点主要集中在这本书中。”;E项不准确,美国权威文论选收录的是《美学四讲》中的部分内容。原文“美国最权威的世界*古今文艺理论选集《诺顿理论与批评文选》第二版,收录了李泽厚《美学四讲》‘艺术’篇中的第二章‘形成层与原始积淀’”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本文的主旨是“李泽厚的文学著述之多影响之大,踏实第一人,他的执着值得每一个人学习”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文章一时间为顺序,介绍李泽厚著述情况以及其中的坎坷和艰*。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文章是传记,传记最重要就是真实*,时间、时间力求准确。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请简要概括李泽厚学术研究的历程”,这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首先应审题,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文中的答题区域,考生所找的事件应能体现“李泽厚学术研究的历程”。文章第三段说“李泽厚从大一开始就自己搞研究,有时逃课,有时上课看自己的书。他用老师的借书*借图书馆的线装书,每次借30函,要跑几趟才能全部扛走。有段时间他患病,一些活动不能参加,就把更多时间放在读书和写文章上。他找到一间废弃的屋顶*楼,在这里做了大量笔记。”,文章第五段“‘*’时,在干校只准读“毛选”,李泽厚在行囊里偷偷带了英文版的康德《纯粹理*批判》,把“毛选”遮在上面掩护,还偷偷做了几万字的笔记。”文章第七段说“1979年3月,34万字的《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出版了,令许多人大吃一惊。”,第九段“上世纪80年代,是李泽厚的著述高峰期。继上述诸书之后,他又出版了《美的历程》《*古代思想史论》和《*现代思想史论》,到80年代末,他完成并出版了《华夏美学》和《美学四讲》”。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去粗取精。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入语、介词等)切块。比如本题就可以依据一些提示*的句子切块,“上世纪80年代”“1979年3月” “‘*’时”。二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比如“上世纪80年代”抽出的“条”是“极大地拓展了*美学精神的深度与广度,也为他后面的哲学研究打开了新的通道。”“到80年代末,他完成并出版了《华夏美学》和《美学四讲》”点面结合。有时候与*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瞄准目标。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美的历程》为李泽厚赢得巨大声望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这是考察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首先应审题,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文中的答题区域,答题区域在文章10.11.12.13节中,原文语句:“以十几万字的篇幅来完成这样一个‘美的历程’,高屋建瓴,势如破竹,在看似漫不经心的巡礼中触摸到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诚非大手笔不能为!”“所以这本书,每章每节,我都有些新东西。”“当时,正有一股自下而上的‘美学热’袭来,青年人对美学有一种近乎狂热的兴趣,《美的历程》更成了青年学子的架上之书、枕边之物。”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去粗取精。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入语、介词等)切块。比如本题就“块”就在文章10-14节。二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点面结合。有时候与*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瞄准目标。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例,分析是否顺应现代社会的潮流。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

(4)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你对‘导师并不重要’这个观点有何看法?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从题干的提问来看,本题的*应包括如下内容:对“导师并不重要”观点给出评判,无论合理与否都要结合文章中李泽厚的人生经历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然后再从现代社会的情况分析其是否合理,同时要举出他的具体事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探讨文本反映得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和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遍价值影响,并对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艺术处理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讨类似问题时,一方面需要探讨文本之中蕴含的传主的人生观和人生价值,一方面要求我们联系现实生活探讨其现实意义。比如本题就可以结合“大学阶段的学习该如何进行”这个社会问题来答题。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这是第一个得分点。引据: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论述: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最后整合信息,分条陈述,⑴要点须全面;⑵陈述有条理。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具体步骤:第一句:应写自己的观点,句式是“我认为„„”或“我赞同„„”。接下来,分析自己的理由,句式是“理由是:1……2…… 3……”,把理由分点罗列。最后,可加总结句,句式“所以或因此„„”,如果已超字数、超范围,可不写总结句。

知识点:实用类文本阅读

题型:现代文阅读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