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小题。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

来源:语文精选馆 2.86W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小题。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14.对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娴:熟练

B.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伐:*

C.人穷则反本                          反:同“返”,追溯

D.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间:离间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为楚怀王左徒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B.博闻强志,明于治乱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C.王怒而疏屈平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D.夫天者,人之始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16.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B.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C.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D.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17.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屈原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与楚王商议国事,应酬诸侯,深受楚王的信任。

B.上官大夫与屈原处于同等的官位,但上官大夫因想争得楚王的宠幸而嫉妒屈原的才能。

C.屈原草拟宪令之后,上官大夫就想夺取过来(邀功),但屈原不给,于是上官大夫很生气,并从此疏远了屈原。

D.“离骚”,就是遭到忧愁的意思,屈原内心忧愁苦闷,所以写下了《离骚》

1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为现代汉语。

(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回答】

14.B

15.D

16.C

17.C

18.(1)屈原痛心怀王不能听信忠言,明辨是非,被谗言和谄媚之辞蒙蔽了聪明才智。

(2)诚信而被怀疑,忠诚而被毁谤,能没有怨恨吗

【解析】

14.

试题分析: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的正确与否。B项,“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中的“伐”应解释为“夸耀”。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比如本题的B项,可以联系“每一令出”这一语境分析其意思。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D项,两个“者”都与后面的“也”构成判断句。A项,第一个“为”,动词,是,担任;第二个“为”,被。B项,第一个“于”,引出动作对象;第二个“于”,到。C项,第一个“而”,表顺承;第二个“而”,表并列。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此类题目的答题思路如下:1.先翻译每组学过句子中的虚词,再将这个意思套到另一句中来推断虚词用法是否相同。2.具体辨析时,可在了解18个虚词基本用法的基础上,运用五点意识法——虚实意识、结构意识、句位意识、呼应意识、语气意识。比如本题中的“者”后面都有一个“也”,故用法相同。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应先回归语段,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意思,“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屈原在朝堂上可以和楚王共商国事,辅佐楚王发出正确的诏令;外交接待宾客,出使诸侯也能从容应对,楚王对屈原非常信任“;然后再寻找断句的标志,本句应抓对称的句式,“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和“出则接遇宾客”。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断句的时候,要在通读全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利用以下方法:1.虚词标志法:句首常有“盖、夫、惟、凡、故、今、若夫、且夫、至于、至若”等虚词;句尾标志词有“也、乎、焉、矣、耳、哉、与(欤)”等虚词。2.实词标志法: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为标志,一般情况下碰到它们都要停顿;文言文谓语,可利用此特点在它之前找主遇,之后找宾语。3.修辞标志法:为使文章达到句式整齐,语气连贯的效果,古人写文章经常运用对偶、排偶、顶真、层递、反复等修辞技巧,如果以此特点为依据,其准确*更高。4.名物标志法:名词和代词常作主语(句首)和宾语(句尾)来断句。还要懂得古代文化常识,诸如年龄、称谓、纪年纪日、职官等方面的知识。5.结构标志法:利用固定结构的成对搭配*(见后面常见固定结构)及位置的相对固定*,如有些关联词常常能承前启后,它们前面一般可断句,如“是故、于是、是以、向使”等。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的能力。C项“于是上官大夫很生气,并从此疏远了屈原”有误;疏远屈原的是“楚王”,文章第二段里的句子说“王怒而疏屈平”。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⑴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⑵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⑶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⑷人物*格陈述不恰当;⑸凭空添加,无中生有;⑹强加因果关系。第二段明确说明“王怒而疏屈平”,并不是上官大夫疏远屈原。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翻译的能力。第一句中,“疾”,痛心;“听之不聪”,不能听信忠言,明辨是非;“谗谄”,谗言和谄媚之辞。第二句中,“而”,表转折,却;“见”,表被动;“被”,表被动。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文翻译题方法:做好“换、留、删、补、调“。一定要直译,不要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赋分点:1.译准词义:实词(含词类活用、通假、偏义词,修辞语句)及虚词和固定结构。2.译准句式(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3.译准句子语气(陈述疑问感叹祈使语气)和句间关系(并列转折因果等复句关系)。

知识点:人物传记类

题型:文言文阅读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