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云南一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为了振兴经济,向城市输送数量多、质量好的人才,苏联党和政...

来源:语文精选馆 3.23W

问题详情:

(2019·云南一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为了振兴经济,向城市输送数量多、质量好的人才,苏联党和政...

(2019·云南一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振兴经济,向城市输送数量多、质量好的人才,苏联党和*发布了一系列指示和决议,着手整顿农村普通教育。联共*(1934年1月)规定从1937/38学年起把农村地区四年制小学毕业生全部招入五年级学习。1929-1937年农村新建学校26351所,占新建学校的82%,接纳学生6116000名。到第三个五年计划末期,农村就学人数达到2700多万名。*前平均每千所学校中有4所七年制学校和1所中学,而1955/56学年,差不多每3所学校就有1所七年制学校,每10所学校中就有1所中学。1955/56学年,全苏55.6%的学校设在农村,比1914/15学年增加了161.5倍,城市只增加了5.4倍。

——摘编自《苏联农村教育

的演变及其历史成因》

材料二 近代,*一直处于战乱状态,*基本上对农村教育没有投入。1951年,第一次全国初等教育及师范教育会议召开,会议提出了“力争10年内基本普及小学教育”的目标,加强了对农村初级教育的普及与投入。1953年我国小学生人数已达到五千五百余万,与*历史上小学生数最高年份1946年相比增加了135%,1958年**、*发布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特别强调“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服务”。在冒进的路线指导下,全国开展了缩短学制的改革。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很多学生被迫辍学,使得农村教育迅速滑落,学校规模急剧减少,小学生升学率由1952年的96%,骤减到1962年的42.6%。总体而言,这个时期我国处于百废待兴阶段,全国普遍教育严重缺失,但党和*始终将扫盲和构筑小学教育多元体系作为农村教育工作的核心,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摘编自《建国后30年中我国

农村教育政策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在20世纪30-50年代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的目的,并概括其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教育的发展特点。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苏农村教育发展的共同因素。

【回答】

(1)目的:为经济建设(工业化)提供人才;配合农业集体化运动对农村进行社会改造;改变农村教育基础薄弱和落后状况等。(6分)

特点:计划*;新建学校猛增,就学人数增加;城乡学校布局趋于合理,学制更加规范;农村学校增加高于城市等。(6分,任答三点)

(2)发展特点:逐步扩大对农村教育普及与投入;在挫折中不断发展,成果显著。(4分)

共同因素: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基本国情;国家建设的需要;党和*的关注与投入;*局势与方针的变化。(4分,任答两点)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为了振兴经济,向城市输送数量多、质量好的人才”“着手整顿农村普通教育”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联共*(1934年1月)规定从1937/38学年起把农村地区四年制小学毕业生全部招入五年级学习”“1929-1937年农村新建学校26351所,占新建学校的82%”“差不多每3所学校就有1所七年制学校,每10所学校中就有1所中学”“1955/56学年,全苏55.6%的学校设在农村,比1914/15学年增加了161.5倍,城市只增加了5.4倍”等分析概括得出。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加强了对农村初级教育的普及与投入”“党和*始终将扫盲……,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等分析概括得出。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从基本国情、*政策和*局势等方面作答。

知识点:*特*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题型:综合题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