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8分)《青霞先生文集》序[明]茅坤 青霞沈君,由锦衣经历①上书诋宰执,宰执...

来源:语文精选馆 3.38W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8分)《青霞先生文集》序[明]茅坤 青霞沈君,由锦衣经历①上书诋宰执,宰执...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8分)

《青霞先生文集》序

[明]茅坤

 青霞沈君,由锦衣经历①上书诋宰执,宰执深疾之。方力构其罪,赖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当是时,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 

 已而,君累然携妻子,出家塞上。会宣、大数告*,而帅府以下束手闭垒,以恣寇之出没,不及飞一镞以相抗。甚且及寇之退,则割中土之战没者、野行者之馘②以为功。而父之哭其子,妻之哭其夫,兄之哭其弟者,往往而是,无所控吁。君既上愤疆埸之日弛,而下痛诸将士日菅刈我*以蒙国家也,数呜咽欷歔,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其怀,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 

 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  

 君既没,而中朝之士虽不敢讼其事,而一时阃寄③ 所相与谗君者,寻且坐罪罢去。又未几,故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而君之门人给谏④俞君,于是裒⑤辑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而传之。而其子襄,来请予序之首简。   

 茅子受读而题之曰: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亲,《巷伯》之刺谗而下,其间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可胜数。岂皆古之中声也哉?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犹曰“发乎情,止乎礼义”,“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焉耳。 

 君既没,而海内之荐绅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鼻而流涕。呜呼!集中所载《鸣剑》、《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他日国家采风者之使出而览观焉,其能遗之也乎?予谨识之。至于文词之工不工,及当古作者之旨与否,非所以论君之大者也,予故不著。   

                                                                   (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经历:掌管文牍的小官。②馘:guó,古代战时割取的所杀敌人的耳朵。③阃寄:指边将领。④给谏:掌管谏诤、*劾之官。⑤裒:póu,聚集

12.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                  诋:痛斥     B.以恣寇之出没         恣:任凭

C.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    矜:夸耀     D.至于文词之工不工     工:工巧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而父之哭其子                             ②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B.①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C.①其能遗之也乎                             ②其孰能讥之乎

D.①于是裒辑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而传之       ②茅子受读而题之

14.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说明沈青霞是“古之志士之遗”的一组是(       )

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            ②数呜咽欷歔,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

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              ④君既没,而一时阃寄所相与谗君者,寻且坐罪罢去

⑤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     ⑥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④⑤⑥        D.②③⑥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沈青霞多次以小官身份向皇帝上奏表痛斥宰相严嵩,严嵩恨透了他,最后罗织罪名把他流放到边塞上。

B.沈青霞先生敢于直谏,受人尊重,后因反对严嵩专权误国而被陷害致死,他的讽讥时政的诗文也是他招祸的原因之一。

C.先生逝世后,他的一个姓俞的学生才收集并整理先生一生著作的诗文若干卷,刻印成书,准备流传它。

D.这篇序文,是为沈青霞的文集而作,却是从沈青霞其人写起,作者成功地把握了论文中“知人论世”的原则,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3分)

                                                                                             

(2)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3分)   

                                                                           

【回答】

【*】

12.C

13.B

14.D

15.A

16.(1)沈君原来就凭借敢于直谏,受到时人的敬重(或被当时的人敬重),而他(所)写的诗歌文章,又大多对时政多所讽刺指责,逐渐传播出去。(评分要点:故、以、被动句式、所字结构、刺、稍稍)(4分)(2)如果让后代人读了,它们足以使奸臣胆寒(或害怕),使边防战士跃马杀敌,而激发起同仇敌忾的义愤。(评分要点:寒、跃、忾)(2分)(10分)

【解析】

12.

试题分析:矜:同情。回到语境中,根据前句中“特悯其人”的“悯”字可以推断此处应为“同情”的意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A都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B介词①拿、把;②因为。C语气副词,表反问。D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①写皇帝将沈青霞发配塞外④写诬陷沈青霞的将领因罪罢官⑤写孔子怜悯这些人的遭遇,推重他们的志向。解答此类题目一阅读要细致,二要善于运用排除法。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5.

试题分析:不是严嵩罗织罪名把他流放到边塞上,是皇帝。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6.

试题分析:第一句中“故”解释为“原来”,“以”解释为“凭借”,“刺”解释为“指责”,“稍稍”解释为“逐渐”,同时关注被动与所字结构;第二句中“寒”“跃”两字要体现使动用法,“忾”为“同仇敌忾”的意思。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沈君青霞,以锦衣卫经历的身份,上书抨击宰相,宰相因此非常痛恨他。正在竭力罗织他罪名的时候,幸亏皇帝仁慈圣明,特别减轻他的罪责,把他流放到边塞去。在那段时期,沈君敢于直谏的美名已传遍天下。不久,沈君就拖累着妻子儿女,离家来到塞上。正巧碰上宣府镇、大同镇一带频频传来敌人入侵的告急*报,而帅府以下的各级将领,都束手无策,紧闭城垒,任凭敌寇出入侵扰,连*一支箭抗击敌人的事都没有做到。甚至等到敌人退却,就割下自己队伍中阵亡者和在郊野行走百姓的左耳,来邀功请赏。于是父亲哭儿子,妻子哭丈夫,哥哥哭弟弟的惨状,到处都是,百姓们连控诉呼吁的地方都没有。沈君对上既愤慨边疆防务的日益废弛,对下又痛恨众将士任意残杀*,蒙骗朝廷,多次哭泣感叹,便把他的忧郁表现在诗歌文章之中,以抒发情怀,就成为文集中的这些篇章。沈君原来就以敢于直谏,受到时人的敬重,而他所写的诗歌文章,又对时政多所讽刺,逐渐传播出去,朝廷上下都感到震惊恐慌。于是他们开始竭力进行造谣陷害,这样沈君的大祸就发生了。沈君被害死以后,虽然朝中的官员不敢为他辨冤,但当年身居*事要职、一起陷害沈君的人,不久便因罪撤职。又过了不久,原来仇视沈君的宰相也被罢官。沈君的老朋友俞君,于是收集编辑了他一生的著述若干卷,刊刻流传。沈君的儿子沈襄,来请我写篇序言放在文集前面。

我恭读了文集后写道:像沈君这样的人,不就是古代有高尚节*的那一类志士吗?孔子删定《诗经》,从《小弁》篇的怨恨亲人,《巷伯》篇的讥刺谗人以下,其中忠臣、寡妇、隐士和愤世嫉俗之人的作品,一起被列入“国风”、分入“小雅”的,数不胜数。它们难道都符合古诗的音律吗?然而孔子所以并不轻易删掉它们,只是因为怜悯这些人的遭遇,推重他们的志向。还说“这些诗歌都是发自内心的感情,又以合乎礼义为归宿”,“说的人没有罪,听的人完全应该引为鉴戒”。我曾经按次序考察从春秋以来的作品,屈原的《离骚》,似乎有发泄怨恨之嫌;伍子胥的进谏,似乎有进行威胁之嫌;贾谊的《陈政事疏》,似乎有过于偏激之嫌;嵇康的诗歌,似乎有过分激愤之嫌;刘蕡的对策,似乎有亢奋偏执之嫌。然而运用孔子删定《诗经》的宗旨,来收集编次它们,恐怕也未必不被录取。沈君虽已去世,但海内的士大夫至今一提到他,没有一个不鼻*流泪的。啊!文集中所收载的《鸣剑》、《筹边》等篇,如果让后代人读了,它们足以使奸臣胆寒,使边防战士跃马杀敌,而激发起同仇敌忾的义愤,那是肯定的!日后假如朝廷的采风使者出使各地而看到这些诗篇,难道会把它们遗漏掉吗?我恭敬地记在这里。

至于说到文采辞藻的精美不精美,以及与古代作家为文的宗旨是否符合,那不是评论沈君大节的东西,所以我就不写了。

嘉靖*亥(一五六三年)孟春望日(正月十五日)归安茅坤拜书 。

知识点:散文类

题型:文言文阅读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