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6分)①春分过后是清明。这是小时候从父亲口中听到的一句话。现在想来,它既是一句话...

来源:语文精选馆 3.34W

问题详情:

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6分)①春分过后是清明。这是小时候从父亲口中听到的一句话。现在想来,它既是一句话...

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6分)


①春分过后是清明。这是小时候从父亲口中听到的一句话。现在想来,它既是一句话,又是一个哲理。只有太阳直*到黄经,才有昼夜等长,*阳平衡。而只有昼夜等长,*阳平衡,才有“清明”。创设了清明这个节日的,无疑是一个大智者。


②“山水”同在为“清”,“日月”同在为“明”,一个“同”字,道尽了天地秘密,也道尽了文化的秘密,特别是*文化的秘密。无水之山少了情韵,无山之水少了风骨;无日之月少了热烈,无月之日少了温柔;水因山不□,山因水不□;日因月不□,月因日不□。这一切,都在一种“大同”之中实现了。这便是“清明”。


③清明看上去是季节,其实是人格。没有山水精神的人格是残缺的人格,没有日月精神的人格同样是残缺的人格。而山水日月精神,说到底则是天地精神。天同覆,地同载。齐生死便是由此而来。


④对于*人来说,从来就没有生,也从来没有死,因为*人有怀念,真诚又深沉的怀念。而怀念来自人格,人格来自奉献,奉献来自觉悟,觉悟来自天地精神,来自“清明”。而要参透这个“清明”,则需要昼夜等长、万物复苏相佐。惟有此时,人们才能生死并参。而只有生死并参,人们才能留意生死之间的“我”,才能把握生的“清”,死的“明”,才能让灵魂春*永驻。


⑤清明处心积虑,她让我们看破:死是一个假象。就像春分过后,杨柳依然,所谓春来草自青。或者说,只要我们在“清明”之中,“死”就成为杨柳,就会成为春*,就会成为秋千,就会成为风筝,就会成为踏青途中的欢声笑语。为此,清明前后,栽瓜点豆。这时候的瓜和豆睡醒了,开始了它们新一轮的生命旅程,带着山水之清气和潮湿,带着日月之光辉和温暖,带着主人之期待和叮嘱,开始它们的旅行,走进农历,走进它们的缘分,走进它们的因果。


⑥而充盈在天地间的灵魂又何尝不是如此。大家把郊游认为是在扫墓之后乘机呼吸新鲜空气,锻炼身体,显然表面化了。真正郊游的意义在《庄子》中。庄子认为,人不必执着于生,因为生若是一次远游,那么死就等同于归。庄子说得好啊:天地赋予形体让我承受,赋予生命让我劳累,赋予衰老让我安逸,赋予死亡让我安息。所以把活着看作是乐事,也就是把死去看作是乐事了。这是一种“归”。面对人们对“死”的看不开,庄子又说:丽姬是艾的女儿,许配给晋王时,哭得死去活来,对未来的陌生环境充满着不确定感。嫁过去住进王宫,每晚与晋王缠绵床第,享受美食,就对自己在家中哭泣感到好笑,早知道宫中如此舒服,还哭个什么劲呢?同样的道理,我们现在对死亡恐惧不安,是否到头来也会笑自己对世界的依恋不舍很幼稚呢?视生若死,视死如生。这是庄子的安详和智慧。


⑦孔子说得更彻底:朝闻道,夕死可矣。清明讲的就是这个“道”。在杨柳依依中,在草*青青中,在旧墓,在新坟,在山麓,在河滨,如果我们没有看到这个“道”,我们已和“清明”擦肩而过。*的节日,大凡都是诱发你对道的感悟,诱发你对山水精神的感悟,对天地精神的感悟。依山悟崇高,傍水悟清廉;以日月悟光明,由天地悟正大;假生之乐悟慈,借死之苦悟悲;从而珍惜青春,珍惜年华,珍惜生命,珍惜因缘,感念造化宏德,善待自然有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⑧*的节日,大凡和祭有关。以祭悟道,这是*人的智慧。在我理解,清明是春祭,中元是夏祭,寒衣是秋祭,大年是冬祭。而一切祭的背面却是暗藏的狂欢。哀以乐感,乐以哀感,一体两面,这便是*人的大幽默、大安详。如此,真正的清明上河图在*阳两界展开。把追思和狂欢均匀地撒在四季,让岁月*芳,让大地馥郁,让灵魂清明,*文化的大戏就这样一代代演了下来,一如长河。


⑨这时的“上河”已不单单是清明的“上河”了。如果说上巳节是*的情人节,那么清明节无疑是*的感恩节。有意思的是,她俩居然比肩接踵,让人不由赞叹*人的智慧:昨天上巳,今天清明,如同一家人的前院和后院。前院求生,后院念死;环绕着前院后院的,是青青杨柳和无尽春*。上巳的主旨是幽会求子,清明的主旨是鉴死知生。这两个节日的奇妙联袂,真是让人叫绝。幽会之后是求子,求子之后是祭祖,生死相续,以生观死,以死鉴生,一个*人特有的“产业链”就这样形成了。它同时叮嘱我们,子不必求,因为子在祖德;祖不必祭,因为建功立业光宗耀祖就是最好的祭。


⑩清明不仅是节日,清明也是人格,炎黄子孙的人格。出游是惬意的,惬意可以让人流连忘返,但天黑下来了,所有的惬意都成了归意。路上行人欲断魂,正是因为我们在路上。出游的目的是让你体会那个“归”。    选自2009年4月3日《光明日报》


1.(2分)第②段方框处依次填入的一组字词,正确的是


  A.枯浊晦烈    B.浊枯烈晦


  C.晦枯烈浊    D.烈晦浊枯


2.(2分)第④段加点词“生死并参”,在文中的意思是                                


                                                                。


3.(2分)第⑥、⑦两段引用庄子与孔子的话,主要是为了说明                         


                                                                   。


4.(2分)下列有关本文的一些解说,符合*传统文化常识的一项是


  A.“春分”、“清明”以及后文提及的”上巳”,同属于我国古代的“二十四节气”。


  B.从构造上看,“清”、“明”两字都是合体字,“清”为会意字,“明”为象形字。


  C.作为传统节日,清明习俗十分丰富,有扫墓、祭祖、踏青、荡秋千、放风筝等。


  D.“齐生死”是儒家核心思想,“齐”意味着“等同”,倡导”视死如归”的精神。


5.(4分)文末说“清明不仅是节日,清明也是人格,炎黄子孙的人格”。综观全文,这里所说的“人格”,主要的内涵是:


(1)                                                              。


(2)                                                    。


6.(4分)我们曾学习过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请回忆课文内容,并联系本文的观点,简要谈谈你对“归”一词的理解。


 

【回答】

B   


领悟生死的真谛或把生与死放在一起来思考它们的意义和价值。


*古代的先贤智者早巳看透了生与死的本质。


C


中华民族特有的山水精神、天地精神;对生与死的透彻领悟;对生命的珍惜;对死去亲人的真诚而深沉的怀念。


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

知识点:单元测试

题型:未分类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