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后出师表诸葛亮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

来源:语文精选馆 2.23W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后出师表诸葛亮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后出师表

诸葛亮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尔,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铜等及曲长、屯将①七十余人,突将无前②,賨叟、青羌散骑、武骑③—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早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于楚当此时曹*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料。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有刪改)

(注)①曲长、屯将:部曲中的首领、屯兵中的将官。②突将无前:敢于冲锋的将领。③賨叟、青羌散骑、武骑:賨叟、青羌等族的散骑、武骑各路骑兵。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于楚当此时/曹*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

B.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于楚/当此时/曹*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

C.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于楚当/此时/曹*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

D.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于楚当/此时/曹*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帝:对已故君主的尊称,文中指刘备。“先”字多用于古代对已故的人的尊称,如先祖、先烈等。

B.*东:古时指长*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南岸地区,也泛指长*下游地区。

C.潼关:设于东汉末年,是关中的东大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畿内首险”“天下第一关”之誉。

D.授首:指投降或被杀,授,给、授予。首,头,脑袋。《战国策·秦策四》语:“秦、楚合而为一,临以韩,韩必授首。”

3.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葛亮先阐述先帝把*曹贼的事业托付给他的原因,然后指出自己接受遗命后的行动,表明自己对蜀汉大业尽心尽力。

B.诸葛亮在接受遗命之后,寝食难安,他为了完成先王交给他的任务,自己不爱惜自己,渡泸水,深人不毛之地。

C.诸葛亮出师北伐遭到一些人的怀疑和反对,他针对内部的反对意见,用了六个“未解”反驳,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

D.本文立足现实,联系历史背景,情感诚恳深挚。尤其是文末的“鞠躬尽力,死而后已”八个字,更显忠心决心,感人肺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2)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

【回答】

1.B

2.C

3.B

4.(1)只坐着等待灭亡,哪里比得上去*敌人呢?因此(先帝)毫不迟疑地把*曹魏的事业托付给我。(2)战争不能停止,那*队驻扎下来和去攻打敌人,所付出的*劳和费用正好是相等的。

【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言断句的能力。

“……者,……也”是判断句标志,根据判断句这一结构特点,应该在“者”之后断开,所以排除A项、C项。

“拊手”“谓”的主语都是“曹*”;“当此时”表时间,“正当这个时候”,句意完整,其前应断开,排除D项。

句意:战事是很难预料的。从前先帝在楚地打了败仗,在这时,曹*拍手称快,认为天下已被他平定了。这之后先帝东边联合吴、越,西边攻取巴、蜀,发兵向北征讨。

故选B。

2.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C项,“‘天下第一关’之誉”错误。“天下第一关”指的是山海关。

故选C。

3.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项,“自己不爱惜自己”错,原文“臣非不自惜”是说“我并不是不爱惜自己”。

故选B。

4.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的能力。

(1)“惟”,只,只是;“孰与”,指何如,哪里比得上;“是故”,因此;“弗”,表否定,相当于“不”。(2)“息”,停止;“住”,驻扎;“正等”,正好是相等的。

【点睛】

翻译时要注意两个原则:一是“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语境原则:二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注意找准关键点,即句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固定结构、重点句式,这些都是赋分点。在具体翻译时要灵活采用“留、影、补、换、调”等方法,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互文、借代等,意译即可。

参考译文:

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魏是不能同时存在的,汉室的大业不能偏安一方,所以他才把征讨曹魏的大事托付给我。凭着先帝的英明,衡量我的才干,本来他是知道我去征讨曹魏,我的才能微弱,而敌人强大。但是不征伐曹魏,他所创建的王业也会丢掉,只坐着等待灭亡,哪里比得上去*敌人呢?因此(先帝)毫不迟疑地把*曹魏的事业托付给我。

我自接受遗命那天起,每天睡不安稳,吃饭不香,想到要征伐北方的敌人,应该先去南方平定各郡,所以我五月领兵渡过泸水,深入到不毛之地作战,两三天才能得一天的粮食。不是我自己不爱惜自己,只不过是想到蜀汉的王业决不能够偏安在蜀都,所以我冒着艰难危险来奉行先帝的遗愿,可是有些议政的官员却说这样做不是上策。如今曹*正在西方疲子应对,又竭力在东方和孙吴作战,兵法上说要趁敌*疲劳的时候向他进攻,现在正是进兵的时候。我恭敬地把一些情况向陛下陈述如下:

汉高帝像日月一样英明,谋臣们智谋渊博精深,但仍不免经历艰险,身受创伤,遭遇危难以后才得以安全。现在陛下未能赶得上高帝,谋臣不如张良、陈平,却想采用良计来取得胜利,坐着不动就平定天下,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一点。

刘繇、王朗各自占据州郡,在谈论如何才能安定天下的计谋时,动不动就引用圣贤的话,大家满腹都是疑问,胸中塞满了难题,今年不战,明年又不出征,使得孙策安然强大起来,于是吞并了*东。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二点。

曹*的智慧计谋远远超过一般人,他用起兵来就好像孙膑、吴起一样,可是他却曾在南阳受困,在乌巢处于险境,在祁连遇到危险,在黎阳被逼,几乎在北山失败,差一点死在潼关,经历这些以后才有后来的僭称国号一时得逞。更何况我的才能很弱,却打算不经历危险就平定天下。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三点。

曹*五次攻打昌霸没有获胜,四次渡巢湖没有获得成功,任用李服,可是李服却图谋杀死他,委任夏侯渊,可是夏侯渊却战败身亡。先帝常常称赞曹*是个有才能的人,他还有这些失误的地方,更何况我才能平庸低下,哪里就一定能获胜呢?这是我不理解的第四点。

自从我到汉中,不过一年罢了,可是却失去了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郁、*铜等人,以及部曲中的首领、屯兵中的将官七十多人,还有敢于冲锋的将领,还丧失了賨叟、青羌等族的散骑、武骑各路骑兵一千多人,这都是几十年来从四处聚合起来的精锐力量,不是一州所能具有的。如果再过几年,那就要损失全*的三分之二,那时拿什么兵力去消灭敌人呢?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五点。

现在百姓穷困,兵士疲惫,可是战争不能停止。战争不能停止,那*队驻扎下来和去攻打敌人,所付出的*劳和费用正好是相等的。不趁早考虑攻取北方,却想用一州之地去和曹魏长期对峙。这是我不理解的第六点。

战事是很难预料的。从前先帝在楚地打了败仗,在这时,曹*拍手称快,认为天下已被他平定了。这之后先帝东边联合吴、越,西边攻取巴、蜀,发兵向北征讨,夏侯渊被杀掉了,这是曹*未曾想到的,而复兴汉朝的大业将要成功了。后来东吴又违背了盟约,关羽兵败被杀,先帝又在秭归失误,曹丕称帝。所有的事情都像这样,很难预料。我小心谨慎地为国献出我的一切力量,直到死为止。至于事业是成功还是失败,进行得顺利还是不顺利,那就不是我的智慧所能够预见的了。

知识点:散文类

题型:文言文阅读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