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下题。卖花声张舜民楼上久踟躇。地远身孤。拟将憔悴吊三闾。自是长安日下影,流落*湖。烂...

来源:语文精选馆 7.66K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下题。卖花声张舜民楼上久踟躇。地远身孤。拟将憔悴吊三闾。自是长安日下影,流落*湖。烂...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下题。

卖花声

张舜民

楼上久踟躇。地远身孤。拟将憔悴吊三闾。自是长安日下影,流落*湖。

烂醉且消除。不醉何如。又看暝*满平芜。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

【注】张舜民,北宋文学家、画家。元丰四年从高遵裕征西夏,无功而返。次年十月遭劾奏,谪监郴州。南行途经岳阳作此词。

18.“三闾”指谁?借吊“三闾”表达词人什么样的心境?

19.简要赏析“又看暝*满平芜”中“满”字的妙处。

20.词中抒情主人公“踟躇”的原因有哪些?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回答】

18.屈原(1分)。忠而被谤的悲愤和远离国都的凄凉。(2分)

19.满:有“布满”之意,动态地表现了夜*渐深,最终笼罩原野的过程(1分),营造出苍茫悲凉的氛围(1分),衬托出诗人年华空逝、报国无门的悲苦与凄怆。(1分)富有表现力。(1分)

20.①远离君王(忠而被贬)的苦闷;②流落*湖的孤独;③年华空逝的悲苦;④思乡(或思君)的惆怅。(4分,每点1分。)

【解析】

18.【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三闾’指谁?借吊‘三闾’表达词人什么样的心境”,这是考查诗歌中的典故及运用典故的作用。第一问比较简单,课本内曾经学过《渔父》这篇文章,可以知道“三闾”是指屈原;对于第二问,考生应先明确用典的目的,再结合诗歌的注释和主旨作答。“拟将憔悴吊三闾”,“拟”即效仿之意。“憔悴”形容人瘦弱,面*不好看:颜*憔悴,形容枯槁,枯涸。引申为劳苦,失意。“三闾”,战国时楚国官名,屈原贬后任此职,此处指屈原。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至于*滨,被发行吟泽畔,颜*憔悴,形容枯槁。”后西汉贾谊因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而受毁谤与排挤,在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 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以后作《吊屈原赋》,他认为自己*上的遭遇同屈原相似,因而赋中不但慨叹屈原生前的不幸,对他寄以极大的同情;同时也以屈原坎坷的一生作自喻,揭露了统治者的是非不分、黑白颠倒,抒发了自己不受重用的不平和不甘屈服的心情。此处诗人吊屈原也有此意,借屈原才华横溢,正直不屈,忠君爱国却 几遭放逐的悲惨遭遇,表达了自己“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悲愤苦闷和远谪异地的凄凉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典故包括古代的历史人物活动、神话传说、古代诗文的句子等。运用典故可以收到言简意丰、语言含蓄而不直露的特点。鉴赏诗歌的用典主要明确两点:一是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二是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引用前任语句,用事,即运用历史故事,引用神话故事。本题是运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个人情怀。

19.【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简要赏析‘又看暝*满平芜’中‘满’字的妙处”,这是考查诗歌炼字的技巧。“又看暝*满平芜”,“暝*”即暮*,夜*。“平芜”即草木丛生的平旷原野。浑浑噩噩,昏昏沉沉中又见暮*渐起,渐浓,笼罩整个旷野。“满”有“布满”“充满”之意,一则写出夜*渐浓的动态过程,写出时光偷逝,写出诗人内心隐隐年华空逝报国无门的悲苦。二则也写出暮*之浓,遍布之广,以昏沉苍茫的夜*衬托出诗人凄怆的内心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的作用。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炼字类答题: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比如本题中的“满”字,应先理解“满”的意思,然后再结合“满”修饰的对象来体会其效果。

20.【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词中抒情主人公‘踟躇’的原因有哪些”,首先找到“踟躇”一词所在的位置,然后再结合上下文理解其原因。“楼上久踟躇”, “踟躇”,徘徊不前,逗留之意。起句即以“久踟蹰”写出心思沉重。且因这句话在词作的开头,故应关注后面的内容,“地远身孤”“流落*湖”,写流落*湖的孤独;“拟将憔悴吊三闾”,借屈原的典故来写自己忠而被贬的苦闷;“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写思乡之惆怅。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此类题目,应按照如下思路进行解答:1.审题:主要审两点:一是所给语言片段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前面说的“句”“联”“片”等);二是所给语言材料是整首诗还是诗中的片段,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涉及分析情感题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材料是局部的,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分析;如是整体,则要分成几个局部来看。比如本题,看似是针对局部设问,但细细分析即可知道,应关注整首词作,因“踟躇”一词处于词作的开头,故应关涉下文所有的内容。2.答题:(1)答题时特别强调:①置身诗境。通过阅读,置身诗境,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与审美经验,与诗人取得共鸣;借助联想与想象,进入诗人所描绘的境界中,获得新奇的审美体验。②以意逆志。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知识点:

题型:语言表达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