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7~10题。(11分)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

来源:语文精选馆 1.83W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7~10题。(11分)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7~10题。(11分)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那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

7.“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句中加点的“折”在鲁迅的初稿中是“采”,后来在定稿时换用了“折”。请你说说鲁迅作此修改的妙处。(2分)

8.选文回忆了作者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主要写了哪三个片段?(3分)

9.鲁迅在描写师生读书的情景时,学生所读的语句无标点,而老师所读的语句有标点,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3分)

10.细读揣摩。鲁迅先生在回忆这段私塾生活时流露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地加以分析。(3分)

【回答】

*:7.蜡梅花的花型很小,又是紧贴枝干长的,因而蜡梅花不是一朵一朵“采”下来的,而是一枝一枝“折”下来的。“折”准确地反映了生活中的实际情况。

8.(1)我问“怪哉”虫是怎么回事;(2)同窗们到三味书屋后面的园里自寻乐趣;(3)师生的读书场面。

9.学生因为所读的内容艰深难懂,不能理解,故没有停顿,读得有口无心;老师因为理解其中意思,因而能吟诵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渐入佳境。(意思对即可)

10.(1)鲁迅在回忆中,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私塾教育表示不满。依据:“最严厉的书塾”,所教的内容陈腐、艰深,脱离学生实际。

(2)鲁迅在回忆中,流露出对三味书屋生活的留恋之情。依据:花园中玩耍、师生读书场面的描写,都充满着欢乐与情趣。

知识点: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题型:现代文阅读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