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先秦的儒家和道家都长于直觉的辩*思维,后期墨家与名家(主要代表人物为惠施...

来源:语文精选馆 1.59W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先秦的儒家和道家都长于直觉的辩*思维,后期墨家与名家(主要代表人物为惠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先秦的儒家和道家都长于直觉的辩*思维,后期墨家与名家(主要代表人物为惠施、公孙龙)则特别发展了理*的逻辑思维,提出了一系列富于思辨精神的逻辑命题。但两汉魏晋以来,儒、道、释三家互补成为影响*文化的主流,而三家都主张直觉地把握宇宙人生。儒家的道德直觉、道家的艺术直觉、佛家的宗教直觉,都把主客体当下冥合的高峰体验推到极致,认为对于宇宙本体,不能依靠语言、概念、逻辑推理的认知方法去认识,只能靠直觉、顿悟加以把握。由此,也就形成了*文化重直觉思维、轻逻辑思维的特点,一般缺乏严格的推理形式和抽象的理论探索,更欣赏和满足于在模糊笼统的全局*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中,去追求和获得某种真理和领悟。

如钱穆所说:“东方人好向内看,而西方人则好向外看。……因此太抽象的偏于逻辑的思想与理论,在*不甚发展,*人常爱在活的直接的亲身经验中去领悟。”*文化重直觉感悟、轻逻辑思维的传统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其长处是对世界、对事物容易进行整体、系统的把握,具有较长远的历史眼光,不狂躁,不玄想,重经验,好历史,民族心态总的讲比较冷静、沉稳,能够比较从容地应付历史的大灾大变,使民族文化不断延续、发展。其短处则在于由于轻逻辑思维,不善于作抽象的思辨,缺乏穷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和一丝不苟的精确*,不容易形成科学的观念,不容易建立起对世界、对事物的有理有据的科学认知。

(摘编自《论*传统文化的四大特*》)

材料二:

儒家在许多方面都是自命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无需客体认可。所以,儒家从学理依据周礼之外,其余的内容不是客体社会需要,而是自我命名,先规定,后存在的。

儒家的学理错误是自命无*。这会导致错误的学风,只要主观意志,而无需客观实践。重言轻行,君子动口不动手。这种学风也与现代*格格不入。现代*的认知是创造*推动的,现代*的实践是积极协作,恰恰是动手动口的结合。主观的东西必须被客观*实,自命无效,*实才能有效。这样从古典时期的权威独霸脱离群众,演变成大众认*、客体认*、*认*,说明自命都是无效的。现代*在学理上是客体认*大于主体自命。凸显客观*认*,把认知变成客体化的,这是现代*的特点。

本质而言,主体*必须经过客体认*,才能检测主体*是不是适合现实。儒家的心学实际是自命无*的。这正是佛教指责的,“想入非非”,舍弃客体,无法正心诚意。朱熹格物致知说基本导向客体认*。对知识进行客体认*,会使知识成为真实的知识。传统思想走的是权威主义之路,圣人之言无需客体认*。现代*恰恰与此相反,科学知识就是被客体认*的知识,这种知识是确定*的,才能使人信服。

传统文化历经三个阶段:第一是远古时代,文字初创,人文初建的时期,以原始人文意识、宗教为特点;第二是秦始皇之后的封建社会,文明开启,文字统一,历史演义家天下大一统;第三是元宋明清时期,晚清时期,客观*认识不断增加,自我认识开启,对域外文明的接纳。从古典时期的自命无*,到晚清时期追求知识的客观化标准,接纳了西方的科学技术,现代*更是把客观化的标准作为知识的尺度,思想的依据,认识的来源。所以现代*的自命无*被淡化为客观认*。现代*必须经过客观认*才能反思知识作为自身的合理*,从实践认识知识的可行*。最终以事实作为知识的结果,以客观化作为自我意志的标准(可行*)。现代*虽然看似缺少了古人所谓的诚信,但是总体上建立了个人认知的可信度。这种现象也就是所谓的现代年轻人“未老先衰”,他们没有古人少年时期的疏狂,但是整个传统文化因为自命无*而变成整体*的谎言。古人的言辞散漫正是自命无*造成的,因为拥有无须客观化的认知,自己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这就会造成言辞与现实的背离,而古典时期一直不顾这种背离。这是认识论的历史——不断增强的客观化,不断使思想回到现实,工具理*和客观化的理*不断完善。

(摘编自《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材料三:

道与器的相互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一个“道”字和一个“器”字,对宇宙万物的生发及其关系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宏大非凡的概括力,展现了中华文化卓越的思维魅力。

一方面,道是最高的哲学范畴,是宇宙的总根源,或一切事物运动的总体规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宇宙观。另一方面,与无形的道相对的是有形的器。在道与器的关系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是以道驭器、重道轻器,由此形成传统文化特别注重探究道理、道路、方向、原则等重大问题的特点,但也具有忽视科技等器的因素的一面。究其原因,问题不在于道,而在我们未能摆正道与器的关系,只看到道高于器、统御器的一面,没有充分重视道生于器、寓于器、依赖于器的一面。所以,正确的做法应是以道御器、道器并重。以道御器就是在充满竞争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道文化的优势,驾取器物之用,引导人类役物而非役于物;道器并重就是道与器协力,使传统文化道的优势和现代化器的优势,形成互补互进的良*状态,促进经济建设、生态建设、科技创新等更好更快发展。

(摘编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协力共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重直觉思维,强调对世界、对事物进行整体、系统的把握,而不是穷根究底,所以民族心态总是冷静沉稳。

B.材料二可以从学理上解释材料一中的现象,并指出现代*的特点是主观的东西必须被客观*实才能有效,客体认*大于主体自命。

C.在现代*体系下的年轻人“未老先衰”,没有古人少年时的疏狂,也没有古人的诚信,但总体上建立了个人认知的可信度。

D.材料三认为应发挥道文化的优势来驾驭器物之用,这里的“道”与材料一中“穷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在内涵上一致。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道释主张直觉地把握宇宙人生,把主客体当下冥合的高峰体验推到极致,否定用语言、概念、逻辑推理的认知方法。

B.墨家与名家虽发展了理*的逻辑思维,但缺乏严格的推理形式和抽象的理论探索,因此没有成为*文化的主流。

C.笼统的全局*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的方法,是被*主流文化肯定和推崇的追求和获得真理的重要因素。

D.古人拥有无须客观化的认知,这往往会形成他们言辞散漫甚至自己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的荒谬结果。

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文化特点”的一项是(  )

A.《周易》中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天道运行,刚强劲健,君子观此卦象,从而以天为法,坚强振作,不断努力。

B.《周易》中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意思是大人的德*,要与天地的功德、日月的光明相契合。

C.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即便不合口味,也要吃下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满足身体对营养的需求。

D.*医学理论将人体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认为人体内部各个部分及各个组成要素之间既是相互联系的,又是相互制约的。

4.结合对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请简述材料二的论*思路。

5.如何看待用“工具理*和客观化的理*”来评判传统文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回答】

1.B (A 项,“总是冷静沉稳”表述不准确,原文是“总体而言比较冷静、沉稳”。C项,“也没有古人的诚信”表述不准确,原文是“现代*虽然看似缺少了古人所谓诚信”。D项,“这里的‘道’与材料一中‘穷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在内涵上一致”错,材料三中的“道”属于哲学范畴,面材料一中的“穷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属于现代科学的范畴。)

2. B(“缺乏严格的推理形式和抽象的理论探索,因此……”属于强加因果,材料中并没有指出墨家、名家没有成为*文化的主流的原因。)

3.C (C项是典型的西方理*的逻辑思维,与*文化重直觉思维的特点不符。)

4.先指出儒家学理是错误的,与现代*不符;然后论述现代*认识的特点;接着从本质和认识论的历史两方面论*现代*认知的正确*和合理*。(4分)

5.①这种评判方式有其合理*,传统文化确实不注重工具理*和客观化理*,更注重整体思维与直觉思维。(2分)

②这种评判方式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如此评判会否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凭借宏大非凡的概括力和卓越的思维魅力对宇宙万物的生发及其关系进行的高度概括;其次,如此评判会无视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巨大作用,即发挥道文化的优势,驾驭器物之用,使传统文化“道”的优势和现代化“器”的优势形成互补互进。(4分)

知识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题型:现代文阅读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