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纷呈,人才辈出。儒释道三家,各有时代的代表人物,风...

来源:语文精选馆 1.71W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纷呈,人才辈出。儒释道三家,各有时代的代表人物,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纷呈,人才辈出。儒释道三家,各有时代的代表人物,风格秀出,商酌辩难而不失其雅量。*派分、权力攘夺,致使“名士少有全者”,但那个时代有残酷,有杀戮,也有热情,有声音。

那个时代礼赞人才,尊重对手。南朝佛教鼎盛,反佛的声音也能表达。于是辟佛勇士范缜出现了。毕生向往佛门、多次舍身出家的梁武帝带头和范缜辩论,亲撰《敕答臣下〈神灭论〉》,不失风度地据理力辩。梁武帝的《敕答》,经王公大臣会览,六十余人群起诘难范缜,但范缜毫无退缩。而之所以这样,也和梁武帝能够守持思想辩论的规则,不以*权力剿灭异端有关。诚如钱钟书先生所说:“缜洵大勇,倘亦有恃梁武之大度而无所恐欤?皆难能可贵者矣。”由此可知,在当时能形成我国历史上的人文鼎盛、着述宏富的一代文化景观,不是偶然所至,而是自有渊源。

那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才闸门是如何打开的?寻根索源起来,关键人物不是别人,乃是千秋万世骂名不绝于耳的魏武帝曹*。曹*其人,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是一个活脱脱的奸雄形象,但后世的文史研究者,欲还曹阿瞒历史本真的也不在少数。郭沫若写过《替曹*翻案》;早在郭老之前,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及酒之关系》等文章里,就说曹*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对曹*给予特殊评价的还有*学家陈寅恪。陈寅恪在研究魏晋思想的一篇文字里也说:“夫曹孟德者,旷世之枭杰也”,肯定曹*对“转移数百年世局”起了作用。

这个“转移数百年世局”的历史作用,得从曹*的“求才三令”说起。所谓“求才三令”,指的是曹*在建安年间接连颁布的三道广招人才的诏令。

第一令主要表明思贤若渴、求贤之急,迫切希望与贤人君子“共治天下”,因此提出了“唯才是举”的鲜明口号。等于说,只要是人才就好,其他条件均可暂置而不提。

第二令是补充第一令所不够具体者,特别说明,不要怕用有缺点的人才,尤其不必处处都以德行来限人。所以如是,道理在于:“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如果由于人才的某些“偏短”,而废弃这个人才,那么苏秦、陈平都不必用了。

第三令网开更大,提出用人不要讲究出身,不要在乎有没有“污辱之名”。此令词赫然写道:“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着千载。”甚至即使“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也并非不可以起用。

此三令一出,各类人才、各种人物,河满*泻矣。陈寅恪先生认为,曹氏颁此三令,目的是破除汉以来既有的吏治结构,其打破陈规的作用自必可观,并最终酿成汉魏六朝的人才鼎盛之局。

(摘编自刘梦溪《魏晋的人才闸门是如何打开的》,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魏晋南北朝*派分、权力攘夺,有残酷的杀戮,致使“名士少有全者”,但不可否认,那却是一个思想纷呈、人才辈出的时代。

B.南北朝时儒释道三家,虽时有激烈的争辩,但也不失包容之雅量,在这样的背景下,皇帝与臣子的争辩也是不失风度地据理力辩。

C.范缜敢于以一己之身面对六十余人的诘难,毫不退缩,这与梁武帝能够守持思想辩论的规则,不以*权力剿灭异端不无关系。

D.范缜的勇敢和梁武帝的大度,二者都难能可贵,钱钟书由此认为,魏晋南北朝形成我国历史上人文鼎盛、着述宏富的一代文化景观,是有渊源的。

2.下列对曹*“求才三令”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提出了“唯才是举”的口号,即是说,只要是人才,都可以任用,其他条件可暂时不考虑,这反映出曹*在用人方面把才能看得最为重要。

B.在曹*看来,人很难有十全十美的,德行和能力兼而有之的人才并不多见,因此在人才的选拔使用上,无需求全责备,不需要考虑人的德行。

C.曹*在用人上不拘一格,他反对揪着人的出身不放,如果这个人有治国用兵的能力,即使有“污辱之名”,甚至不仁不孝,也可以起用。

D.陈寅恪先生认为,曹*为了破除汉代以来既有的吏治结构,颁布了广招人才的“求才三令”,对汉魏六朝人才鼎盛局面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佛教鼎盛的南朝,虽然*权利斗争非常激烈,但是当时尊重对手,允许人们表达反对佛教的声音,所以才出现了辟佛勇士范缜。

B.大名鼎鼎、千秋万世骂名不绝于耳的魏武帝曹*,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人才闸门打开的关键人物,对 “转移数百年世局”有历史作用。

C.虽然罗贯中将曹*塑造成了一个奸雄形象,但是后世希望还其本来面目的人不在少数,郭沫若、鲁迅、陈寅恪等都对他有正面的评价。

D.曹*认为,用人不要讲求名声,无需在乎出身,陈平有缺点,傅说出身低贱,只要任用他们能成就*山大业,就不必在乎后人的耻笑。

【回答】

1.(3分)D(“魏晋南北朝形成我国历史上的人文鼎盛、着述宏富的一代文化景观,是有渊源的。”是文章作者观点,非钱钟书观点)

2.(3分)B (原文是“不必处处都以德行来限人”。)

3.(3分)D(“不讲求名声”“不必在乎后人的耻笑”与原文意思不符。)

知识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题型:选择题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