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张英,字敦复,*南桐城人。康熙六年进士,选庶吉士。父忧归,服阕,授编修,充日讲起居...

来源:语文精选馆 2.97W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张英,字敦复,*南桐城人。康熙六年进士,选庶吉士。父忧归,服阕,授编修,充日讲起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英,字敦复,*南桐城人。康熙六年进士,选庶吉士。父忧归,服阕,授编修,充日讲起居注官。累迁侍读学士。十六年,圣祖命择词臣谆谨有学者日侍左右,设南书房。命英入直,赐第西安门内。词臣赐居禁城自此始。时方讨三藩,*书旁午0,上日御乾清门听政后,即幸懋勤殿,与儒臣讲论经义。英率辰入暮出,退或复宣召,辍食趋宫门,慎密恪勤,上益器之。幸南苑及巡行四方,必以英从。一时制诰,多出其手。

二十年,以葬父乞假,优诏允之。英归,筑室龙眠山中,居四年,起故官。编修杨煊撰都统、一等公佟国纲祭文失辞,坐夺官流徙;斥英不详审,罢尚书,寻复官。三十六年,典会试。寻以疾乞休,不允。三*年,拜文华殿大学士。

英*和易,不务表襮⑨,有所荐举,终不使其人知。圣祖尝语执政:“张英始终敬慎,有古大臣风。”四十年,以衰病求罢,诏许致仕。濒行,赐宴畅春园,敕部驰驿③如制。四十四年,上南巡,英迎驾淮安,赐御书榜额。随至*宁,上将旋跸,以英恳奏,允留一日。时总督阿山欲加钱粮耗银供南巡费,*宁知府陈鹏年持不可,阿山怒鹏年欲因是罪之供张故不办左右又中以蜚语祸将不测。及英入见,上问*南廉吏,首举鹏年。阿山意为沮,鹏年以是受知于上为名臣。

英自壮岁即有田园之思,致政后,优游林下者七年。为《聪训斋语》《恒产琐言》,以“务本力田、随分知足”诰诚子弟。四十七年,卒,谥文端。世宗读书乾清宫,英尝侍讲经书,及即位,追念旧学,赠太子太傅,赐御书榜额,揭诸祠字。雍正八年,入祀贤良祠。

(选自《清史稿》,有删改)

注:①*书旁午:*书,*队中来往的公文。旁午,比喻事务繁杂。“*书旁午”用来形容*事繁忙。②襮:张扬、炫耀之意。③驰驿:旧时官员入觐或奉旨出京,由沿途地方官提供食宿及马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阿山怒/鹏年欲因是罪之/供张故不办左右/又中以蜚语/祸将不测

B.阿山怒鹏年/欲因是罪之/供张故不办/左右又中以蜚语/祸将不测

C.阿山怒/鹏年欲因是罪之/供张故不办/左右又中以蜚语/祸将不测

D.阿山怒鹏年/欲因是罪之/供张故不办左右/又中以蜚语/祸将不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服阕,指旧时官员三年守丧期满除服。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按例要离职回籍守丧,满三年后,朝廷再授予职务。

B.圣祖,是康熙皇帝的庙号。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以示立庙祭祀之意。

C.致政,意思是交还官职。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常被称作“致政”,除此之外,也常用致事、致仕、休政等名称。

D.谥,谥号。即: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根据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来追加的褒扬*的评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英才学卓著,备受康熙赏识。康熙十六年设立南书房,康熙让张英人值,而且还赏赐位于西安门内的宅院给他。

B.张英做事勤勉,深为康熙倚重。康熙巡行天下,一定要张英陪同,当时的很多诏令,都是出自张英之手,甚至连一等公佟国纲的祭文也是由张英亲自撰写的。

C.张英始终敬慎,皇帝恩宠有加。康熙四十年,皇帝答应了张英的退休请求,在畅春园赐宴,并下令地方官按官员奉旨出差的规定,沿途为他提供所需。

D.张英侍讲世宗,世宗雍正给予其殊荣。雍正登基后,不仅赠与张英太子太傅之衔,还亲笔书写榜额,挂在他们家祠堂屋檐之下,这种殊荣也足以表明张英深受器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英率辰入暮出,退或复宣召,辍食趋宫门。

(2)阿山意为沮,鹏年以是受知于上为名臣。

【回答】

1.B

2.D

3.B

4.(1)张英一般都是早晨进宫,傍晚才出来,有时刚刚出来又被宣召,便停止进餐快步跑向宫门。

(2)阿山愿望(被阻止)落空了,陈鹏年因张英的举荐被皇帝了解、认可并成为天下有名的大臣。

【解析】

1.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划线句子的大意是:阿山对陈鹏年很气愤,想要借此治他的罪,因此供给陈设故意不予置办,(皇帝)左右的人又用流言中伤陈鹏年,他即将面临的祸患无法预料。

从下文可知,“欲因是罪之”的主语应该是阿山,因此排除AC两项。又,“左右”是指皇帝身边的近臣,是“中以蜚语”的主语,故排除D项。

故选B。

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D项,“根据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来追加的褒扬*的评价”解说错误。谥号不仅用来褒扬,也可用来表贬抑之意。

故选D。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B项,“甚至连一等公佟国纲的祭文也是由张英亲自撰写的”分析错误,佟国纲祭文为杨碹所写。原文表述为“编修杨煊撰都统、一等公佟国纲祭文失辞”。

故选B。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

(1)率,一般;或,有时;辍食,停止吃饭;趋,快步走。

(2)为,成为;沮,落空;以,因为;受知,被了解、认可。

【点睛】

文言文筛选信息注意事项: 

1.通读全文,把握文意  文章是信息的载体。文章的正文以及标题、作者、背景、注释等,都能向读者传递信息。文章的信息和材料有主次之分。一般来说,文章的主要意旨、主要事件或说明的主要事物,是文章的主要信息和材料;而枝蔓的事件或附带的事物,则是文章的次要信息和材料。在分析过程中,要准确把握隐含信息,先要弄清相关文字的字面含义,同时还得顾及全面,把握整体,推断时更要遵守逻辑规则。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要信息。 

2.弄清题干要求,根据要求筛选   “跳读法”是筛选信息较为常用的方法。因为对一篇文言文来说,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完全读懂,采用“跳读法”,可以把不懂的字、词跳过去,来捕捉文中的信息。这些信息有时是有一定标志的,如全文中心句、段落起始句、段末总结句、作者议论*的文字等。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语言信息孤立地看是重要的,但却是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面对众多的“有效”信息,我们要根据题干要求,正确认识信息所涉及的对象和范围,然后有针对*地去分析、概括和归纳,做到有的放矢。

 3.剔除无效信息  我们从文章中筛选出来的信息有些往往是相似的,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有清晰的思路,仔细地去分析、辨别,从而剔除千扰项,得出所要的正确*。

参考译文:

张英,字敦复,*南桐城人。康熙六年进士,通过选拔成为翰林院庶吉士。父亲去世他回家守丧,守丧期满,除去孝服,(朝廷)授予编修之职,任职日讲起居注官。多次升迁,官至侍读学士。康熙十六年,圣祖(康熙)下令选拔忠诚谨慎且有学问的文学侍从每天陪侍左右,并设立南书房。命张英入内当值,赐给他西安门内一座宅院。文学侍从被皇上赏赐宅院就是从此开始的。当时正在*三藩,*事繁忙,皇上白天在乾清门处理政务之后,立刻驾临懋勤殿,和儒臣讲论经义。张英一般都是早晨进宫,傍晚才出来,有时刚刚出来又被宣召,便停止进餐快步跑向宫门,(始终)思虑谨慎严密,行事恭敬勤勉,皇.上更加器重他。(皇上)亲临南苑猎场以及巡行天下,一定让张英侍从。一时间天子诰命,大多出自他手。

康熙二十年,因为安葬父亲向皇上请假,皇上下发褒奖诏书答应他的请求。张英回乡后,就在龙眠山中建造房子,住了四年,(守丧结束后,)恢复旧职。编修杨煊撰写都统、一等公佟国纲的祭文言辞不当,被判定剥夺宫职流放;(皇上)训斥张英没有详细审查,罢免尚书之职,不久又恢复官职。康熙三十六年,主持会试。不久后因病自请退职,皇上没有答应。康熙三*年,授予文华殿大学士。

张英*格温和,平易近人,做事不追求张扬炫耀,他所举荐过的人,最终也不让他们知道此事。康熙帝曾对执政大臣说:“张英由始至终恭敬谨慎,有古代大臣的风范。”康熙四十年,因身体衰老且有病在身请求罢职,皇帝下令准许他辞官退休。临行前,皇帝在畅春园赏宴招待他,并命令地方官,按照官员奉差出京的规定,沿途提供相应供给。康熙四十四年,皇帝南巡,张英在淮安迎驾,皇帝赐给他亲笔书写的匾额。张英跟随皇帝巡游至*宁,皇帝将随即起驾回京,因为张英的请求,答应多留一天。当时,总督阿山想要增加钱粮耗银来提供皇帝南巡的费用,*宁知府陈鹏年主张不可以这样做,阿山对陈鹏年很气愤,想要借此治他的罪,因此供给陈设故意不予置办,(皇帝)左右的人又用流言中伤陈鹏年,他即将面临的祸患无法预料。等到张英觐见,皇帝问他*南廉洁官员有哪些,张英首先推举陈鹏年。阿山愿望落空,陈鹏年因张英的举荐被皇帝了解认可并成为天下有名的大臣。

张英自壮年起就有归隐田园的想法,退休后,在田园悠哉地生活了七年。写下了《聪训斋语》《恒产琐言》,他用“务本力田、随分知足”(作为家训)告诫后人。康熙四十七年去世,谥号文端。雍正帝在乾清宫读书期间,张英曾经给他讲解经书,等即位后,回忆起昔日读书之事,追赠张英为太子太傅,赏赐亲笔书写的匾额,高悬在张英家的祠堂檐下。雍正八年。张英入肾良祠接受祭祀。

知识点:人物传记类

题型:文言文阅读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