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寒食①孟云卿②二月*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来源:语文精选馆 1.95W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寒食①孟云卿②二月*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寒 食①

孟云卿②

二月*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注】①寒食:为纪念春秋时介子推,旧时清明节前一天有禁火、吃冷食的习俗,人们把这一天叫做寒食节。②孟云卿:字升之,平昌(商河县西北)人,约生于725年。天宝年间赴长安应试未第后,曾流寓荆州一带,于寒食节写下此诗。

16.请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赏析诗歌的前两句。(5分)

17.末尾两句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简要阐述。(6分)

【回答】

16.诗歌的前两句用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借景抒情,其情更苦(2分)。分别写*南二月繁花竞发、花满枝头的美好景象,(1分)以及作者贫居异乡(1分)、于寒食节思亲念远的痛苦和悲伤(1分)。(关键词:乐景写哀,其情更苦,繁花似锦,贫居异乡,痛苦悲伤。每点1分,共5分。)

17.①**难堪(或“痛苦悲伤”)。贫居异乡,生计窘迫,时常断炊。②愤愤不平。贫家生活无着,往往断炊;自己科场失利,怀才不遇。诗人以“不独”二字揭示出当时社会的本质,寄寓着深切的不平。③自我解嘲(幽默诙谐)。世人都在为明朝寒食准备熄火,以纪念先贤;可象我这样清贫的寒士,天天过着“寒食”生活,反倒不必格外费心呢。(每点2分,其中情绪特点与具体解说各1分。共6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此诗在写“他乡寒食远堪悲”前却描绘出“二月*南花满枝”的美丽景*,在悲苦的境遇中面对繁花似锦的春*,便与常情不同,正是“花近高楼伤客心”,乐景只能倍增其哀。恰当运用反衬的艺术手法,表情也就越有力量。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答题步骤: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③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评价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 主旨和思想倾向。答题要点应包括三点:一是塑造的形象,二是作者的情感,三是作品的思想意义。

17.

【试题分析】下联承上句“寒食”而写到断火。寒食禁火的习俗,相传为的是纪念春秋时贤者介子推。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多外出游春,吃现成食物。野外无烟,空气分外清新,景物尤为鲜丽可爱。这种特殊的节日风物与气氛会给人以新鲜愉快的感受,而对于古代贤者的追思还会更使诗人墨客逸兴遄飞,形于歌咏。历来咏寒食诗就很不少,而此诗作者却发人所未发,由“堪悲”二字,引发出贫居寒食与众不同的感受来。寒食“无烟火”是为纪念子推相沿而成的风俗,而贫居“无烟火”却是为生活所迫的结果。对于富人来说,一朝“断炊”,意味着佳节的快乐;而对于贫家来说,“往往”断炊,包含着多少难堪的**!作者巧妙地把二者联系起来,以“不独”二字轻轻一点,就揭示出当时的社会本质,寄寓着深切的不平。其艺术构思是别致的。将貌似相同而实具本质差异的事物对比写出,这也是一种反衬手法。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理解词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②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一首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 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③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④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知识点:

题型:语言表达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