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下方山【注】【南朝·梁】何逊寒鸟树间响,落星川际浮。繁霜白晓岸,苦雾黑晨流。鳞鳞逆去水,弥弥急还舟...

来源:语文精选馆 2.73W

问题详情:

古代诗歌阅读下方山【注】【南朝·梁】何逊寒鸟树间响,落星川际浮。繁霜白晓岸,苦雾黑晨流。鳞鳞逆去水,弥弥急还舟...

古代诗歌阅读

下方山【注】

【南朝·梁】 何逊

寒鸟树间响,落星川际浮。

繁霜白晓岸,苦雾黑晨流。

鳞鳞逆去水,弥弥急还舟。

望乡行复立,瞻途近更修。

谁能百里地,萦绕千端愁?

【注】方山:六朝时渡口。

20.诗歌前四句主要描写了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简要赏析。

21.在归乡途中诗人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回答】

20.诗歌前四句主要描写了“寒鸟”、“落星”、“繁霜”、“苦雾”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抑郁凄清(伤感)的画面。秋冬时节的早晨,鸟儿在树枝间发出悲切的叫声。稀疏零落的星星映照在河中,随波浮动。浓霜弥漫,使早晨的河岸变得发白;浓重的雾气笼罩着*水,使河流变得黑沉沉。烘托出诗人凄凉沉重的心情。

21.沉重——急切——情怯(心情矛盾) 诗歌前四句借景抒情,表达内心沉重之情;五、六句写诗人逆水而上,匆匆返家的急切之情;后四句抒发离家越近,反觉得路途漫长,愁肠百转之情。(4分)

【解析】

试题分析:

20.题干中问的是“诗歌前四句主要描写了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这是考查诗歌的形象。首先找出前四句中的景物,“寒鸟树间响,落星川际浮”“繁霜白晓岸,苦雾黑晨流”,比如“寒鸟”“落星”“繁霜”“苦雾”,然后结合景物的特点描述画面,“寒鸟”“树间响”,“落星”“浮川际”,“繁霜”“白晓岸”,“苦雾”“黑沉流”,最后分析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考查意境题的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比如本题中,先找出诗句中的景物,然后分析其特点,最后分析效果。

21.题干问的是“在归乡途中诗人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这是针对诗歌情感设题。既为“变化”,可见应有一个变化的过程。诗歌的前四句是写景,从“寒”“落”“白”“苦”“黑”等修饰词中可以看出景物的抑郁凄清,这是令人伤感的画面,透露出心情的沉重;第五、六句中的“急”透出返家的急切心情;最后四句中,“望乡行复立,瞻途近更修”“谁能百里地,萦绕千端愁”,离家越近,却觉得路途更远,内心是千缠万绕的愁绪。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此类题目,应按照如下思路进行解答:1.审题:主要审两点:一是所给语言片段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前面说的“句”“联”“片”等);二是所给语言材料是整首诗还是诗中的片段,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涉及分析情感题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材料是局部的,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分析;如是整体,则要分成几个局部来看。比如本题,“归乡途中诗人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这应是针对全篇设题,既为“经历变化”,说明这是一个过程,考生应先将诗句分为几个部分,然后再进行解答。

知识点:

题型:语言表达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