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潘光旦:寂寞鸿儒,强国优种1922年,梁启超在清华开了一门课《*历史研究法》,...

来源:语文精选馆 3.21W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潘光旦:寂寞鸿儒,强国优种1922年,梁启超在清华开了一门课《*历史研究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潘光旦:寂寞鸿儒,强国优种

1922年,梁启超在清华开了一门课《*历史研究法》,学期末,潘光旦向老师交了一篇读书报告,梁启超看后,写了这样一段批语:“善为精密观察,持此法以治百学,蔑(没有)不济(成功)矣。”

这篇报告就是22岁的潘光旦写的《冯小青考》,今天这已是*现代学术史上的经典著作。冯小青是明代才女,但却红颜薄命,她的死因后人众说纷纭。潘光旦借助西方*科学的原理,对冯的死因作了分析,得出了冯小青是死于她病态的“自恋”。这在对“*”讳莫如深的*社会里,可谓惊世骇俗。《冯小青考》是潘光旦借助近现代科学理论对*传统文化进行剖析的一次实践,也是近现代国人对这个古老民族人*深处最初的科学探索和思考。

或许是为这个民族前途的忧虑,也或许是个人遭遇的感慨,潘光旦在美国选择了生物学、遗传学,并专攻了从生物进化论和遗传学推演出来的优生学,他同时广泛涉猎心理学、文学、哲学等领域。

在潘光旦看来,优生学是研究人类品*的遗传与文化选择的利弊的,以求达到比较优良的人类繁殖方法,可以谋人类之进步。

1926年潘光旦回到上海开始了教书,他在国内创设了优生学课程,主编了《优生月刊》。教书之外,他关注着社会,为*找寻出路。他认为*民族在根本上有大危险,*不缺人,缺的是心理健全、身体健康、资质聪颖的社会分子。一个民族要想富强就要优生,不是数量多少的问题,而是质量高低的问题。他认为,生育孩子不仅是一个家族的使命,更是社会的安危所系。

深厚的文化根底,使他的思想超越了一般的社会学范畴,而且洋溢着重人道的社会理想。他撰写了大量的著作,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典范之作。他通过家族的兴衰,揭示遗传和环境对造*的优良品*的重要。他通过对美国、西班牙、古罗马和中华民族的历史比较研究,探寻一个民族兴盛衰亡的缘由。更重要的是他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揭示了造成国人特*中所体现出的“私、愚、病、贫、乱”的民族病态的根源,指出要想民族振兴,民族卫生、民族健康和优生优育是最重要的出路。

潘光旦从优生学的理论出发,对*国民*进行了深入透彻的解析——“*民族有许多弱点,其中最叫人失望的是利己心的畸形发展和利他心的薄弱。”

他在学术上有一种很博大的气魄,他不愿意人们称*为“老大之*”,他说:“如果‘老’字指的是历史、文化、语言文字,那还可以,假若是指民族,我就不敢苟同了。”他的心中同样有着一个少年*,只是这个少年*发育还不很健全!

可以说潘光旦是在近百年*里,最早在科学的基础上提出“优生优育”的学者。

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列强的欺辱使*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忧患,有识之士无时无刻不在寻找救国保种的道路。潘光旦先生逝世20周年时,费孝通曾说潘先生一生的学术,最基本的目的是“强国优种”,从德智体三个方面开展研究,希望能提高*人的根本素质。

潘光旦主张教育应当培养出“士”的情志,平时牢守“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危难中体现“见危授命”、“士可杀不可辱”的志节。针对我们民族的弱点,潘先生还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生育节制,生得优,而且都留得住;增益民族身心品*中刚劲的成分等。

潘光旦认为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不在*、经济、社会的种种安排,而在教育。我们“毕竟是*人,将来是要为自己的国家做些事的。读洋书与去国外,只是为达此目的而进行的一个手段”。他主张大力提倡通才教育,革除把科学偶像化的教育,重新认识科学的真正*能:存疑而不武断,宽容而不排斥,通达而不蔽锢。此外,潘光旦还旗帜鲜明地提出“人文学科必须东山再起”的观点。

潘光旦是学行合一的一代鸿儒,他不仅读书和做学问,而且还要使自己的学问和行动能够直接有益于国家、有益于民族、有益于社会。

(节选自《*那些范儿》,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卢沟桥烽火燃起,作为教务长的他来到校园,日本兵还没到,却看见同胞在翻箱倒柜搬拿东西,一片狼藉,如同自毁巢穴,他悲从中来,放声痛哭。(引自潘光旦《图南日记》)。

②拿学术沽名钓誉的出风头的那些学者不寂寞,我说真实的学者是寂寞的,因为知音者稀。你看潘先生生前,有多少人能够了解他呢?他生前寂寞极了。(*锐龄访谈录)

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冯小青考》是潘光旦对人*深处进行的一次科学探索和思考,他借助近现代科学理论对冯小青的死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她死于自己病态的“自恋”。

B.优生学是研究人类品*的遗传与文化利弊的选择的,以达到比较优良的人类繁殖方法,因而潘光旦的思想超越了家族使命和社会学范畴。

C.潘光旦不愿意*被称为“老大之*”,原因是*虽然历史文化悠久,但依然是一个少年*,而且这个少年*发育还不很健全。

D.潘光旦认为解决社会问题的基本途径在于教育,需重新认识科学的真正*能。认为欲振兴民族,民族卫生、民族健康和优生优育是最重要的出路。

E.作者认为拿学术沽名钓誉的出风头的学者不寂寞,而潘光旦不拿学术沽名钓誉出风头,他生前朋友稀少,没有多少人了解他,所以寂寞。

12.开头段写梁启超对潘光旦的《冯小青考》的批语有什么作用?

13.潘光旦提出“优生优育”“强国优种”这一观点的背景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14.文章最后一段说“潘光旦是学行合一的一代鸿儒”,其“学行合一”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回答】

11.答D给3分,答A给2分,答C给1分;答B E不给分。

12.①内容上,表达了对潘光旦的治学方法的高度赞赏;(2分)强调突出潘光旦年轻有为,才华出众,终有成就。(2分)②结构上起总领全文的作用。(2分)

13.(6分)①国人现状:*缺少心理健全、身体健康、资质聪颖的社会分子。(2分)

②民族弱点:国人特*中所体现出的“私、愚、病、贫、乱”的民族病态或利己心的畸形发展和利他心的薄弱或危难中缺乏“见危授命”“士可杀不可辱”的志节或民族身心品*中缺乏刚劲的成分。(2分,任意1点给2分)

③历史与现实: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列强尤其是日本帝国的欺辱使*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2分)

14.(8分)①他在美国选择了生物学、遗传学,并专攻了优生学,在国内创设了优生学课程,主编了《优生月刊》。

②教书之外,他关注社会,为*找寻出路。撰写了大量的著作,揭示遗传和环境对造*的优良品*的重要,探寻一个民族兴盛衰亡的缘由。

③他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在科学的基础上提出“优生优育”“强国优种”观点,主张通才教育,从德智体三个方面提高*人的根本素质。

④他认为*人读洋书与去国外,只是为将来替自己的国家做些事的一个手段。他的回国和卢沟桥事变后的悲从中来,放声痛哭,体现了一个学者的爱国情怀。

(每点2分。如答有关“冯小青考”的内容则不给分,只答纯学术上的观点酌情给1分)

【解析】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把握,将选项分别带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断取舍,B原文是“文化选择的利弊”“超越了一般的社会学范畴”;“因而”的原因,原文是“深厚的文化根底”。C“依然是一个少年*”是潘光旦“心中有着”的。E链接材料中“寂寞”是指学术方面,选项是指生活方面。故选DA。

考点:分析语言特*,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引用及段首在文本中的作用,解答此题,应结合着引用名人话语在传记文学中的一般*作用,然后从内容和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读后可知,第一段在内容上写梁启超的批语,从批语内容即能得出潘光旦的人物精神;从下文有关对潘光旦的事迹的描述来看,此处也起着引出下文的作用。

考点:分析语言特*,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概括的能力。分析时,应先从文本中找到与潘光旦提出“优生优育”“强国优种”这一观点的背景相关的答题区间,然后根据语段的内容提示筛选出关键语句归纳概括出来。读后可知,答题区间在第4.第5.第6段,可根据这些段落内容提炼概括即可。例如,第4段,“他认为*民族在根本上有大危险,*不缺人,缺的是心理健全、身体健康、资质聪颖的社会分子”。以此类推即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先理解“学行合一”的意思,然后再结合着文本中潘光旦在学术成就和言行举止等方面的一致*筛选出关键语句,再提炼概括,例如,第①②两点文段中有直接对应语句,第③点结合第9.10两段归纳,第④点结合倒数第2段和链接材料归纳。答题提示:本题紧扣显*要求“学行合一”和隐*要求“一代鸿儒”“他不仅读书和做学问,而且还要使自己的学问和行动能够直接有益于国家、有益于民族、有益于社会”。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知识点:实用类文本阅读

题型:现代文阅读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