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多些“咬文嚼字”的谨严精神柴如瑾①4月2日,著名语言学家、出版人郝铭鉴先生在上海病逝...

来源:语文精选馆 1.01W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多些“咬文嚼字”的谨严精神柴如瑾①4月2日,著名语言学家、出版人郝铭鉴先生在上海病逝...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多些“咬文嚼字”的谨严精神

柴如瑾

①4月2日,著名语言学家、出版人郝铭鉴先生在上海病逝。由他创办于1995年的刊物《咬文嚼字》,是*出版界第一份纠正社会语言运用的刊物,以专门“咬”文字差错而闻名,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深刻影响了国人的语文生活。

②“咬文嚼字,代表的是大家写文章时字斟句酌、严谨治学的态度。”郝铭鉴先生曾这样解释刊名的由来。今天,在我们悼念和缅怀这位一生捍卫语言纯洁的出版人之时,更要牢记他的谆谆箴言,多些“咬文嚼字”的谨严精神。

③语言文字是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须臾不可离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无规矩不成方圆,规范、准确、生动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对于我们交流沟通情感、表达思想认识和传承文化记忆,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尽管如此,社会上却一直存在一些声音,认为写几个错别字是细枝末节,无关紧要;规范标点符号是小题大做,没事找事;词不达意文理不通是个*时尚;甚至“无错不成书,无错不成刊,无错不成报”几成常态。

④以《咬文嚼字》2019年发布的“十大语文差错”为例,“主旋律”误为“主弦律”“令人不齿”误为“令人不耻”,“不以为意”误为“不以为然”....一字之差,谬以千里。殊不知正是这种“差不多先生”的表现,破坏了汉语言文字的纯洁和健康,亦体现了一些人凡事浮皮潦草、敷衍糊弄的作风。

⑤早在1951年,主流媒体就曾讨论过汉语的规范使用问题,提出“每一个人都有责任纠正这种现象,以建立正确地运用语言的严肃的文风。”今天来看,我们每一个人仍需要多些再多些“咬文嚼字”的谨严精神。一字不肯放松,一词不肯含糊。这是对母语的敬畏,对文字的敬畏,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智慧的敬畏。

⑥遵守语言文字规范是谨严的基础。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也就是接受社会文化和规范,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语言文字规范作为社会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人们确立基本的表达习惯、言语技巧和思维体系,维护语言的完整*和统一*。遵守这些标准和规范,有助于我们社会交际的顺畅、思维逻辑的缜密以及记忆认知的进步。

⑦学好语言文字知识是谨严的保障。“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标点语音、字词、语法、修辞、逻辑、书写,每一处细节都容不得马虎大意,需要耐心细致的揣摩辦析、持之以恒的学习研究,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修正、完善和提高。

⑧高阶版的“咬文嚼字”,是追求思想情感和语言文字的完美契合。古今中外,许多文豪巨匠都在一处处最细小、最基础的遣词造句中,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留下多少“为人*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炼字佳话。“文学藉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朱光潜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⑨作为文化的基础要素和鲜明标志,语言文字是文化传承、发展繁荣的重要载体。多些“咬文嚼字”的谨严精神,语言文字才能在规范化的道路上行稳致远,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选自2020年4月8日(光明日报》02版)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⑧段中说道“古今中外,许多文豪巨匠都在一处处最细小、最基础的追词造句中,字斟句酌、反复推敲。”请简述一个你熟知的“文豪巨匠”的“追词造句”故事作为论据加以论*。

3.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如何培养我们“咬文嚼字”的谨严精神。

【回答】

1.我们在使用语言的时候要多些“咬文嚼字”的谨严精神。

【解析】考查把握文章中心论点的能力。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中心论点在文章的位置一般看:标题,开头或结尾。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章题目“多些‘咬文嚼字’的谨严精神”,开头由著名语言学家、出版人郝铭鉴先生在上海病逝,在悼念和缅怀这位一生捍卫语言纯洁的出版人之时,引出论点:在使用语言文字时“多些‘咬文嚼字’的谨严精神”。第③、④段从反面举例社会上一些“差不多先生”破坏了汉语言文字的纯洁和健康,第⑤段由“1951年,主流媒体就曾讨论过汉语的规范使用问题”,再次提出“今天,我们每一个人仍需要多些再多些‘咬文嚼字’的谨严精神”,第⑥一一⑧段具体阐述了在使用语言文字时如何做到谨严,最后一段,提出在使用语言文字时“多些‘咬文嚼字’的谨严精神”的意义。由此分析,本文的论点:我们在使用语言的时候要多些“咬文嚼字”的谨严精神。

2.示例:①王安石写“春风又绿*南岸”时觉得“到”“过”“入”“满”等字均不妥,修改十余次,最终改为“绿”字。

②贾岛于驴背上得诗句“僧敲月下门”,贾岛一时拿不定主意用“推”或“敲”,便边吟诗边举手作推敲之状,反复品味。

【解析】考查补充论据的能力。论据是立论的根据,作者用来*论点的理由和事实。根据第⑧段中说道古今中外,许多文豪巨匠都在一处处最细小、最基础的追词造句中,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列举古今中外文豪巨匠遣词造句的故事。如,贾鸟初次在京城里参加科举考试.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开始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诵,不停做着推和敲的动作。

3.①遵守语言文字规范是谨严的基础;②学好语言文字知识是谨严的保障;③要追求思想情感和语言文字的完美契合。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归纳和概括。阅读全文,了解主要内容,根据题干要求,确定答题区间,抓住关键语句提炼概括。文章第⑥一⑧段具体阐述了在使用语言文字时如何做到谨严。根据“遵守语言文字规范是谨严的基础”,“学好语言文字知识是谨严的保障”,“高阶版的‘咬文嚼字’,是追求思想情感和语言文字的完美契合”,提炼概括即可。

知识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题型:现代文阅读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