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人:变形者札记》经典语录

来源:语文精选馆 1.61W

“世界已经在谎言中变得老残,只等着最后那慈悲的一*。”

《另一个人:变形者札记》经典语录

永远的流亡者,世界的异乡人

200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凯尔泰斯·伊姆莱

对奥斯维*后世界的反思和预言

*匈牙利语译者余泽民全新修订

“凯尔泰斯是一位神奇的作家。他的作品风格与内涵,只能用最高的文学奖来评价。”

——《夜》作者,1986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埃利•威塞尔

“他发出真挚、正直的声音,用非戏剧的声音叙述集中营的恐怖,语言的音乐*很强,读他的著作会联想到卡夫卡和贝克特。”

——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马悦然

《另一个人:变形者札记》是《船夫日记》的续篇,写于1991到1995年,是凯尔泰斯日记体哲思文集的第二部。凯尔泰斯延续了《船夫日记》中对尼采、卡夫卡、维特根斯坦、加缪、贝克特、伯恩哈德等人广阔的阅读和对话。然而,相比《船夫日记》,本书与作者当时的生活经验联系更为紧密,在五年的记录中,可以看到作者游历欧陆各国。在这些游历的记录中,将日常生活中的吉光片羽,与对生命、人*、民族、自由、伤痛等不间断的思考,与自己的文学创作观念结合起来。看似散落的碎片,而加以艺术的表达。虽然其中有鲜明的国家和民族意识的痕迹,但作者对人在大的历史命运中艰难选择的反思,至今仍有启发意义。


经典语录

不用去理解世界,只因为它不可理解:浅显而言,我们之所以不理解世界,是因为这不是我们活在地球上该做的事情。 过度的思考,要么变得不幸,要么变得神秘。维特根斯坦最终也变得神秘,就像卡夫卡一样。只不过他是用另一种材料思考:用逻辑。应该摧毁这个世界,直到信仰突然像晶莹的宝石一样从废墟的下面闪烁发光。此刻,我想象中的他正手里捧着宝石:端详,端详,但想不起它的名字。不过他知道:奇迹发生了,已经得救了。

也许,我们之所以能够承受生活,是因为这个生活竟如此的不真实;另一方面,因为意识总在不断地窥视所谓的真实,它渴望真实。

然而,精神生活一旦被理智替代,一个人就开始衰退,最终理智也将成为牺牲品。

假如你的存在并非不可思议,那么就连提它都没有意义。

我不明白为什么被*的道德要比自由的天*更自然。

这个痛苦于急*综合征中的、沉溺于受虐*变态心理的东欧小民族心灵不能够离开沉重的*而存在,也不能没有少数民族的替罪羊而存在,它将历史的不幸归罪于某人,并且心安理得地让他承受那些在日常挫败中逐渐积聚的憎恨及其所残留的痛苦。假如没有了对犹太人的憎恨,那些总是热衷于验*自己拥有显著特*的匈牙利身份的人又能验*出什么呢?匈牙利人的特*究竟是什么呢?坦率地说,大多数回答都是些反向推断,其中最简单明了的定义(如果不拐弯抹角地话)听起来是这样的:匈牙利人,是非犹太人。是啊,可是犹太人又是什么呢?你看,这个*很明确:犹太人,就是非匈牙利人。

1994 年秋天,寒冷的多瑙河畔,接近黄昏的天光,将青苹果一样**的颜*泼洒在佩斯一侧的、在神气十足的谎言中变得破旧斑驳了的宫殿上。 所有的一切都深深地、静谧地沉睡在我体内。我的情感与思绪如此纷乱错杂,就像是满载的一车温热的沥青。 为什么我会如此深切地感到自己的失落?显然,因为我是一个失落者。 一切都是伪造的(通过我,在我的身上:我的存在伪造了一切)。 假如这种空虚(内心的空虚)变成了犯罪感的话,也许可以追溯到事发的起源。焦虑超过了上帝的造化;恐怖空虚的道德*实*。

“就在这一刻,我仿佛站在生与死的门槛上,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也不理解,身体向前冲着死亡,而头却回望,朝着生活的方向,我就要迈开的腿迟疑地抬起……将要去哪儿?其实无所谓,因为,这个将要迈步前行的人已经不再是我,而是另一个人……”

不用去理解世界,只因为它不可理解:浅显而言,我们之所以不理解世界,是因为这不是我们活在地球上该做的事情。

现在,究竟通过“变化”发生了什么变化?难道不再受人摆布?难道我自己救赎了自己?所发生的变化只不过是他们归还了我最低限度的生存条件,我的个体自由—牢房门“吱呀”作响,但还是打开了,我在这里已被囚禁了整整四十年,可以想象,这一声“吱呀”就足以使我惶惑不安。我们不能在自己当过奴隶的地方体验自由。必须离开这里,去很远的地方。但我做不到。 因此,我必须为自己重新诞生,变形—究竟要变成谁?要变成什么?

细雨霏霏。曾经的党的领导人们正在电视里发表讲话。他们“相信”党,“相信”发生了“失误”和“错误”,但是他们也“相信”,比如说,对于这里发生的一切,“斯大林并不知情”,等等。但是,用不着相信,他们不能把这些陈词滥调与全部的真实内容相混淆,不能将所谓的“信仰”与真实的思想或情感混为一谈。

我的出发点到底是什么?我不知道。我们的存在是一个如此严肃的事实,我们不仅不想知道,我认为,我们根本也不可能与之素面相对。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