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2题。“救火”一词说古道今刑福义现代汉语里,“救火”相当常用。有意思的是,火与水都能成灾...

来源:语文精选馆 1W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2题。“救火”一词说古道今刑福义现代汉语里,“救火”相当常用。有意思的是,火与水都能成灾...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2题。


“救火”一词说古道今


刑福义


现代汉语里,“救火”相当常用。有意思的是,火与水都能成灾,但现代人只说“救火”,没听到过有说“救水”的。查现当代作品,看不到“救水”;查明清时代的作品,也看不到“救水”。《现代汉语词典》里,只有“救火”的词条,没有“救水”的词条。这是为什么?想来应跟“人力可控”的语义特征有关。


在一般情况下,在一定范围内燃烧起来的火是人力可控的,因此可以说“灭火”,也可以说“救火”,而就生活中通常情况来说,突然汹涌而至的大水人力很难管控,因此,既不能说“灭水”,也不能说“救水”。


然而,对于语言的使用状况,不能下绝对化的结论。查古代典籍,也可以看到“救水”说法,尽管很少。情况有二:其一,反映一种迷信的习俗。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既收了“救火”的词条,也收了“救水”的词条。对于“救水”,该词典解释道:古代迷信,遇水灾时,必击鼓祈祷,激发阳气以救治,称“救水”。《梁传・庄公二十五年》:“救日以鼓兵,救水以鼓。”范宁注:“救水以鼓者,皆所以发阳也。”明杨慎《秋大水鼓用牲于社于门》:“日之食人力不可救也,鼓以充阳也。水之灾,人力可救也,鼓庸愈哉!”(第五卷452-453页,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其二,跟“救火”用法基本相同,即通过导水疏水救人救物。这一点,《汉语大词典》没有提及。例如:“至于期日之夜,赵氏杀其守堤之吏而决其水灌知伯*。知伯*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知伯之*而擒知伯。”(《韩非子》)其他书中,比如《战国策》、《淮南子》和《资治通鉴》,也有对这一事件的叙述,也都出现了“救水”。值得注意的是,前面我们说,对于汹涌而至的大水,人力难控,这是就生活中突发的一般情况来说的,而杨慎《秋大水鼓用牲于社于门》中“水之灾,人力可救也”,却是就有组织有领导地开展群体*救灾活动来说的,二者并不矛盾。


《韩非子》等书中的“救水”,可以看作反映群体救治水患的特定用法。在今天,假设在一栋大楼里,某个房间忽然水管破裂,造成水淹事故,是否可能有人会扒在窗口“救水啊救水啊”地大声呼叫呢?既然古代曾经有过这种说法,现在由于情急而不加思索地脱口而出,不是完全没有可能。尽管通常大家都不这么说,但作为偶发*的说法,似应用特殊眼光看待,思考其偶发的原因,不必简单化地认定为“病句”。  


(选自2007年2月12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说“救火”而不说“救水”,是因为火是人力可控的,水是人力难控的。


B.《汉语大词典》所收的“救水”一词,其意义只是和迷信的习俗有关。


C.古代典籍里说到的“救水”,往往既指一种迷信的习俗,又指通过导水疏水救人救物之义。


D.《战国策》《淮南子》《资治通鉴》中提到的“救水”,是就生活中突出的一般情况来说的。


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语言的使用状况,可以说“救火”的语境,也可以说“灭火”。


B.如果发生的水灾是人力可控的,就可以使用“救水”一词。


C.在情急之下,也可能出现有人“救水!救水!”的呼喊声。


D.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救水”一词应该会有它的生命力。

【回答】

1.B(A绝对化,C只取其中一种意思D概念混淆)


2.C(A绝对化,B绝对化,D前后两句没有必然联系)

知识点:单元测试

题型:未分类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