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丞相公孙弘者,齐菑川国薛县人也,字季。家贫。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建元元...

来源:语文精选馆 1.06W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丞相公孙弘者,齐菑川国薛县人也,字季。家贫。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建元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丞相公孙弘者,齐菑川国薛县人也,字季。家贫。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建元元年,是时弘年六十,征以贤良为博士。使匈奴,还报,不合上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病免归。元光五年,菑川国复推上公孙弘,拜为博士。

弘为人恢奇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肉。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于是天子察其行敦厚,辩论有余,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上大说之。二岁中,至左内史。尝与主爵都尉汲黯请间,汲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汲黯庭诘弘,上问弘。弘谢曰:“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上然弘言。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

弘为人意忌,外宽内深。诸尝与弘有郤者,虽详与善,*报其祸。杀主父偃,徙董仲舒于胶西,皆弘之力也。食一肉脱粟之饭,故人所善宾客,仰衣食,弘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士亦以此贤之。

后淮南、衡山谋反治党与方急,弘病甚,自以为无功而封,位至丞相,宜佐明主填抚国家,使人由臣子之道。今诸侯有畔逆之计,此皆宰相奉职不称。乃上书曰:今臣弘罢驾之质,无汗马之劳,陛下过意擢臣弘卒伍之中,封为列侯,致位三公。臣恐先*马填沟壑,终无以报德塞责。愿归侯,乞骸骨,避贤者路。”上报曰:“古者赏有功,褒有德,守成尚文,遭遇右武,未有易此者也。朕宿昔庶几获承尊位,惧不能宁,惟所与共为治者,君宜知之。君不幸罹霜露之病,何恙不已,乃上书归侯,乞骸骨,是章朕之不德也。今事少闲,君其存精神,止念虑,辅助医*以自恃。” 因赐告牛、酒、杂帛。居数月,病有瘳,视事。元狩二年,弘病,竟以丞相终。

(节选自《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13.对下列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虽详与善,*报其祸           *:暗中

B.汲黯庭诘弘                   诘:责问

C.上报曰:古者赏有功           报:报告

D.愿归侯,乞骸骨               乞骸骨:请求退休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公孙弘为官机智的一组是(   )

①菑川国复推上公孙弘,拜为博士  

②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

③弘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      

④终无以报德塞责,乞骸骨

⑤因赐告牛酒杂帛                

⑥汲黯先发之,弘推其后

A.②③④    B.②④⑥    C.②③⑥    D.①⑤⑥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孙弘六十岁时,被召入京,当了博士,他奉命出使匈奴,回来后向武帝报告情况,不合皇上的心意,皇上发怒,认为公孙弘无能,公孙弘就借有病为名,免官归家。

B.公孙弘曾经与公卿们事先约定好了要向皇帝谈论问题,但到了皇上面前,他却违背约定,而顺从皇上的意旨。

C.公孙弘自己生活很节俭,但对故人宾客却很大方,将自己的俸禄给了他们,家里没什么余财。

D.公孙弘深受皇上的器重,淮南王和衡山王谋反,他恰逢病重向皇上提出辞官回乡的请求,皇上同意了他的辞职请求,并安抚他少用心思,集中精神,好好养病。

16.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弘为人恢奇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

(2)上然弘言。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

(3)君不幸罹霜露之病,何恙不已,乃上书归侯,乞骸骨,是章朕之不德也

【回答】

13.C

14.B

15.D

16.(1)公孙弘为人雄伟奇异,见闻广博,经常说人主的毛病在于心胸不广大,人臣的毛病在于不节俭。

(2)皇上赞同公孙弘的说法。皇上身边的受宠之臣每每诋毁公孙弘,但皇上却越发厚待公孙弘。

(3)你不幸得了霜露风寒之病,何必忧虑不愈,竟然上书要交回侯印,辞官归家,这样做就是显扬我的无德呀!

【解析】

13.

试题分析: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的正确与否。C项,“上报曰”中的“报”可以结合语境解释,前面是写公孙弘的上书内容,此处是武帝(上)的答复,故此处的“报”应解释为“回复”。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比如本题的C项,可以结合语境来理解“报”的意思,主语是“上”,如解释为“报告”,就变成“皇上报告说”,这于理不合。

1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公孙弘为官机智的一组”,这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菑川国复推上公孙弘,拜为博士”,这句是说公孙弘又被推荐,被授予博士一职;“弘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这句是写公孙弘对人的态度;“因赐告牛酒杂帛”,是写武帝对他的赏赐。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技巧点拨】对六个句子进行三点审查:一审是直接还是间接;二审对象,看是不是题干中说的人物;三审*质,看是不是题干所说的*质特点。最后用排除法选择。注意:如果要你分析概括评价文言文的观点态度,必须坚持:(1)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既要注意评价者观点态度的积极意义,又要注意评价者的时代局限*;(2)必须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恰如其分地分析评价,不能无限拔高,也不能有意贬低。(3)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看评价者对*的态度;看评价者对统治者的态度;看作品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看作品在今天有无现实意义。比如本题,要重点抓题干中“公孙弘为官机智”这一依据。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内容的理解。D项,“皇上同意了他的辞职请求”有误;皇帝没有同意他的退休请求。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解答本题,首先要读文章,弄清楚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理解文章基本内容——人物关系与相关事件。然后依次浏览题目(包括翻译),并将各题在文中对应处勾画出来。再读文章,思考这些问题点涉及的人与事。最后看时间地点事件是否一一对应,人物的形象分析是否有误,因果分析是否有误,重点实词是否有误。比如本题的D项,文章最后说“因赐告牛、酒、杂帛。居数月,病有瘳,视事。元狩二年,弘病,竟以丞相终”,可见皇帝并没有同意他的退休请求。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翻译的时候,应先找名词,再找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第一句中,“恢奇多闻”,雄伟奇异,见闻广博;“以为”,认为;“病”,毛病,缺点。第二句中,“然”,以为然,赞同,认可;“左右幸臣”,皇帝身边的宠臣;“遇”,对待。第三句中,“罹”,遭受;“何恙不已”,何必忧虑不愈;“乃”,竟然;“乞骸骨”,辞官归家;“是……也”判断句。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丞相公孙弘是齐地菑川国薛县的人,表字叫季。他家里穷,直到四十多岁时,才学习《春秋》及各家解释《春秋》的著作。武帝建元元年,这时,公孙弘已经六十岁,以贤良的身份被征召入京,当了博士。他奉命出使匈奴,回来后向武帝报告情况,不合皇上的心意,皇上发怒,认为公孙弘无能,公孙弘就借有病为名,免官归家。武帝元光五年,菑川国又推荐公孙弘,封他为博士。

公孙弘为人雄伟奇异,见闻广博,经常说人主的毛病在于心胸不广大,人臣的毛病在于不节俭。公孙弘盖布被,吃饭时不吃两种以上的肉菜。他每次上朝同大家议论政事,总是先开头陈述种种事情,让皇上自己去选择决定,不肯当面驳斥和在朝廷上争论。于是皇上观察他,发现他的品行忠厚,善于言谈,熟悉文书法令和官场事务,而且还能用儒学观点加以文饰,皇上非常喜欢他。在两年之内,他便官至左内史。他曾经和主爵尉汲黯请求皇上分别召见,汲黯先向皇上提出问题,公孙弘则随后把问题阐述得清清楚楚,皇上常常很高兴。他所说的事情都被采纳,从此,公孙弘一天比一天受到皇帝的亲近,地位显贵起来。他曾经与公卿们事先约定好了要向皇帝谈论的问题,但到了皇上面前,他却违背约定,而顺从皇上的意旨。汲黯在朝廷上责备公孙弘,皇上问公孙弘,公孙弘谢罪说:“了解我的人认为我忠诚,不了解我的人认为我不忠诚。”皇上赞同公孙弘的说法。皇上身边的受宠之臣每每诋毁公孙弘,但皇上却越发厚待公孙弘。

公孙弘为人猜疑忌恨,外表宽宏大量,内心却城府很深。那些曾经同公孙弘有仇怨的人,公孙弘虽然表面与他们相处很好,但暗中却加祸于人予以报复。杀死主父偃,把董仲舒改派到胶西国当相的事,都是公孙弘的主意。他每顿饭只吃一个肉菜和脱壳的粗米饭,老朋友和他喜欢的门客,都靠他供给衣食,公孙弘的俸禄都用来供给他们,家中没有余财。士人都因为这个缘故认为他贤明。

淮南王和衡山王谋反,公孙弘病得很厉害,他自己认为没有什么功劳而被封侯,官位升到丞相,应当辅助贤明的君王安抚国家,使人人都遵循当臣子的道理。如今诸侯有反叛朝廷的*谋,这都是宰相工作不称职的结果。于是,他向皇帝上书说:“过去说:”努力实践接近于仁,喜欢询问接近于智,知道羞耻接近于勇,知道这三种情况,就知道怎样自我修养了。知道怎样自我修养,然后知道怎样治理别人。天下没有不能自我修养却能去治理别人的,这是百代不变的道理。现在陛下亲行大孝,以三王为借鉴,建立起像周代那样的治国之道,兼备文王和武王的才德,鼓励贤才,给与俸禄,根据才能授予官职。如今我的才质低劣,没有汉马之劳,陛下特意把我从行伍之间提拔起来,封为列侯,把我置于三公的地位。我恐怕先于陛下的*马而死去,最终无法报答陛下的恩德和搪塞责任。我希望交回侯印,辞官归家,给贤者让路。“武帝答复他说:”古代奖赏有功的人,表彰有德的人,守住先人已成的事业要崇尚文德教化,遭遇祸患要崇尚武功,没有改变这个道理的。我从前幸运地得以继承皇位,害怕不能安宁,一心想同各位大臣共同治理天下,你应当知道我的想法。你不幸得了霜露风寒之病,何必忧虑不愈,竟然上书要交回侯印,辞官归家,这样做就是显扬我的无德呀!“于是,武帝赐给他牛酒和各种布帛。过了几个月,公孙弘的病情大有好转,就上朝办理政事了。武帝元狩二年,公孙弘发病,终于以丞相的身份死去。

知识点:人物传记类

题型:文言文阅读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