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别儿怯不花,字大用,早孤,八岁,以兴圣太后及武宗命,侍明宗于藩邸。泰定三年,特授同...

来源:语文精选馆 7.94K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别儿怯不花,字大用,早孤,八岁,以兴圣太后及武宗命,侍明宗于藩邸。泰定三年,特授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别儿怯不花,字大用,早孤,八岁,以兴圣太后及武宗命,侍明宗于藩邸。泰定三年,特授同知太常礼仪院事,益从耆老文学之士雍容议论。寻拜监察御史。明年,迁中书右司郎中。又明年,升参议中书省事。居二年,除吏部尚书。至顺元年,其兄治书侍御史谏止明里董阿之子为监察御史,并出别儿怯不花为广西两*道宣慰使司都元帅。未几,丁内艰还京。起复为*浙行省参知政事。*浙岁漕米由海道达京师,别儿怯不花董其事。寻除礼部尚书,迁徽政院副使,擢侍御史,特命领宿卫。凡宿卫士有从掌领官荐用者,往往所举多其亲昵。至别儿怯不花独推择岁久者举之,众论翕服。宣徽所造酒,横索者众,岁费陶瓶甚多。别儿怯不花奏制银瓶以贮,而索者遂止。至正二年,拜*浙行省左丞相。行至淮东,闻杭城大火烧官廨民庐几尽,仰天挥涕曰:“杭,浙省所治,吾被命出镇,而火如此,是我不德累杭人也。”疾驰赴镇,即下令录被灾者二万三千余户,户给*一锭,焚死者亦如之,人给月米二斗,幼稚给其半。又请日减酒课,为钱千二百五十缗,织坊减元额之半,*器、漆器权停一年,泛税皆停。事闻,朝廷从之。又大作省治,民居附其旁者,增直买其基,募民就役,则厚其佣直。又请岁减*浙、福建盐课十三万引。在镇二年,虽儿童女妇莫不感其恩。召还,除翰林学士承旨,仍掌宿卫。四年,拜中书左丞相。朝廷议选奉使宣抚,使问民疾苦,察吏贪廉,且选习北藩风土及知典故者,俾别儿怯不花周行沙漠,洗冤除弊,不可胜计。又奏发使谕诸王,赐以金衣重宝,使各抚其民,毋逾法制,于是内外震肃。明年,岁大饥流民载道令有司赈之欲还乡者给路粮又录在京贫民日粜以粮帝还自上都遣中使数辈趣使迎谒比见帝亲酌酒劳之七年,进右丞相。十年正月卒,追封冀王,谥忠宣。

(节选自《元史》卷140,列传27)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岁大饥/流民载道/令有司赈/之欲还乡者给路粮/又录在京贫民/日粜以粮/帝还/自上都遣中使数辈趣使迎谒/比见/帝亲酌酒劳之/

B.岁大饥/流民载道/令有司赈/之欲还乡者给路粮/又录在京贫民/日粜以粮/帝还自上都/遣中使数辈趣使迎谒/比见帝/亲酌酒劳之/

C.岁大饥/流民载道/令有司赈之/欲还乡者给路粮/又录在京贫民/日粜以粮/帝还自上都/遣中使数辈趣使迎谒/比见/帝亲酌酒劳之/

D.岁大饥/流民载道/令有司赈之/欲还乡者给路粮/又录在京贫民/日粜以粮/帝还/自上都遣中使数辈趣使迎谒/比见帝/亲酌酒劳之/

1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别儿怯不花,字大朋”,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别,名供长辈呼唤,字供平辈和晚辈称呼。

B.“丁内艰”,丧制名,凡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称“丁内艰”。与此相对,“丁外艰”,凡子遭父丧或承重孙遭祖父丧,称“丁外艰”。

C.“课”,是古代专门负责考核工作成果的办事机构,或负责征税的税务机关。文中“酒课”、“盐课”便是这样的部门。

D.“右丞相”,就是古代在皇帝右边站立的丞相。元代一般尊“右”为大,所以右丞相一般也称“主相”。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别儿怯不花进入官场后,多次获得升迁。他在泰定三年受到皇帝的特地任命,担任同知太常礼仪院事,后来官职不断变动,几年以后就担任吏部尚书。

B.别儿怯不花改革陋习,效果非常显著。他在掌管宿卫以后,唯才是举,他还针对索要宣徽院酿酒的人很多这种乱象进行改革,这些措施效果都很明显。

C.别儿怯不花心系灾民,造福一方百姓。他在赴任*浙行省左丞相的途中,听说杭城遭遇火灾,飞马赶到杭城,并立即进行赈灾,考虑全面,措施得力。

D.别儿怯不花深受重用,朝廷内外肃然。他在担任奉使宣抚期间,洗雪冤案革除弊端,他还上奏派使者晓谕诸王安抚其民遵守法制,朝廷内外一片肃然。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杭,浙省所治,吾被命出镇,而火如此,是我不德累杭人也。

(2)又大作省治,民居附其旁者,增直买其基,募民就役,则厚其佣直。

【回答】

11.C

12.C

13.B

14.

(1)杭城,是浙省所管辖的地方,我受命前往镇守,却发生了这样的火灾,这是我无德,连累了杭城人。(关键词:被命、火、不德,判断句“杭,浙省所治”,各1分,句意1分。)

(2)他又大规模兴建行省治所,在治所旁边的民居,他便加价购买他们的房基地,招募百姓服役,就多给他们工钱。(关键词:大作、省治、增直、厚,各1分,句意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断句需要整体理解文意,“之”是“贩”的宾语,应在“之”后断句;“帝还自上都”意思是说皇帝从上都回京城,所以不能在“还”后断句;亲自酌酒的是皇帝,而不是别儿怯不花,所以在“帝”前断句。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1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学常识的能力。C项,“文中‘酒课’、‘盐课’便是这样的部门”有误;“课”在古代既可以指负责考核的机构,也可以指代赋税。根据文意,文中的“酒课”、“盐课”应该是指“酒税”、“盐税”。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点面结合记忆法。不管是在中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还是高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我们都要做到突出重点;同时,还要注重全方位的复习(就是注意相关联的知识点)。在做高考复习题时,有些知识点往往关键节点就在一处,只要把握住了,一切就可以迎刃而解。举例:如教材所选鲁迅的若干篇小说,要记每篇出自何处,很难,若记住除《祝福》出自《彷徨》外,其余均出自《呐喊》,便省时易记、事半功倍。其次:再来了解一下.纵横结合记忆法。因为每个时代不同,所以每一位作家的写作背景也就不相同,从而又形成了横的联系;同一时期不同作品也有各自的特点,从而形成了横的联系。所以我们要把这些纵横交错的知识点组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网,达到快速而牢固的记忆。举例:如我国古代戏剧史有三个高峰,一是元杂剧四大家加上王实甫,二是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三是清代的“南洪北孔”。这样纵横结合加以记忆,*古代戏剧史又何愁记不住呢? 最后:重点了解门别类记忆法。在记忆一些文学常识时,我们可以把所关联的知识点进行分类,然后在按照相同的知识按一定顺序集中在一起强化记忆。可以成:考点分类、风格分类、地位评价分类、文章体裁分类、题材人物分类、等等。举例:风格流派,如“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婉约派”“豪放派”等。文章体裁,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上述记忆方法并非只能单独使用,在实际记忆过程中,它们往往是综合运用的。既是对文学常识的多角度记忆,又是变化了的反复记忆,其效果自然会更好。

1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解答这类题目一要注意从原文中寻找对应信息,二要认真比较,不漏过任何字眼。命题者往往在转述中变换一些信息对答题者进行干扰,故解答这类题重在细心。B项,“唯才是举”有误,他不是“唯才是举”,而是“择岁久者举之”。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14.翻译的时候,应先找名词,再找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第一句中,“被命”,被任命;“火”,火灾;“不德”,没有人的;“杭,浙省所治”,判断句。第二句中,“大作”,大规模兴建;“省治”,行省治所;“增直”,加价;“厚”,多。同时要关注句中的人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比如“杭”“ 浙省”“吾”“杭人”“省治”“民居”。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别儿怯不花字大用,早年父亲去世,八岁时,因为兴圣太后和武宗的命令,在王府侍奉明宗。泰定三年,皇帝特地任命他为同知太常礼仪院事,他更是每天与年长的文学之士从容议论。不久担任监察御史。第二年,改任中书右司郎中。第三年,升任参议中书省事。二年后,担任吏部尚书。至顺元年,他的哥哥治书侍御史劝止明里董阿的儿子担任监察御史,并且调出别儿怯不花担任广西两*道宣慰使司都元帅。不久,因为母亲去世服丧而返回京城。丧期未满,皇帝起用他为*浙行省参知政事。*浙每年通过海路往京城运粮,别儿怯不花负责这件事。不久他担任礼部尚书,改任徽政院副使,升为侍御史,皇帝特地任命他兼任掌管宿卫。凡是由掌领官推荐提拔的宿卫士,所推荐的往往多是他们的亲信。而别儿怯不花只推荐选拔任职时间长的,舆论一致服气。宣徽院所酿造的酒,横加索要的人很多,每年耗费很多陶瓶。别儿怯不花上奏请求制造银瓶来贮酒,而索要者就没有了。至正二年,担任*浙行省左丞相。行至淮东,听说杭城大火几乎烧光了所有的官衙民房,别儿怯不花仰天大哭道:“杭城,是浙省所管辖的地方,我受命前往镇守,却发生了这样的火灾,这是我无德,连累了杭城人。”他飞马赶到治所,立即下令登记受灾者二万三千多户,每户给予一锭钱*,烧死者也如此,每人每月供给二斗粮食,年幼者给予一半。又请朝廷每天减少酒税,合钱一千二百五十缗,纺织作坊减少原来税额的一半,兵器、漆器税暂停一年,一般的税都停缴。事情上奏以后,朝廷表示同意。他又大规模兴建行省治所,在治所旁边的民居,他便加价购买他们的房基地,招募百姓服役,就多给他们工钱。他又请求朝廷每年减少*浙、福建盐税十三万引。在杭城二年,即使是儿童妇女没有不感念他的恩德的。皇帝召他回朝,任命他为翰林学士承旨,仍然掌管宿卫。四年,担任中书左丞相。朝廷商议挑选奉使宣抚,使之询问民间疾苦,察访官吏贪赃与廉洁,并且要挑选熟悉北方诸国风土人情以及熟悉典章制度的人,于是派别儿怯不花巡行沙漠,洗雪冤案革除弊端,不可胜数。他又上奏派使者晓谕诸王,踢予金衣、贵重的宝物,使他们各自安抚其民,不要不守法制,于是朝廷内外受到震动,一片肃然。第二年,发生大饥荒,逃荒的人充满了道路,他命令有关部门赈济百姓,想回乡的给予路上用的粮食。又登记在京的贫民,每天卖给他们粮食。皇帝从上都返回京城,派中使数人催促别儿怯不花去迎接拜见皇帝,等到见到皇帝时,皇帝亲自酌酒慰劳他。七年,别儿怯不花晋升为右丞相。十年正月去世。

知识点:人物传记类

题型:文言文阅读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