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王忠嗣,太原祁人也。初名训,年九岁,以父死王事,起复拜朝散大夫、尚辇奉御,赐名忠...

来源:语文精选馆 2.82W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王忠嗣,太原祁人也。初名训,年九岁,以父死王事,起复拜朝散大夫、尚辇奉御,赐名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王忠嗣,太原祁人也。初名训,年九岁,以父死王事,起复拜朝散大夫、尚辇奉御,赐名忠嗣,养于禁中累年。肃宗在忠邸,与之游处。及长,雄毅寡言,严重有武略。玄宗以其兵家子,与之论兵,应对纵横,皆出意表。玄宗谓之曰:“尔后必为良将。”

河西节度使杜希望谋拔新城,或言忠嗣之材足以辑事,必欲取胜,非其人不可。希望即奏闻,诏追忠嗣赴河西。既下新城,忠嗣之功居多,因授左威卫郎将,专知行*兵马。是秋,吐蕃大下,报新城之役,晨压官*,众寡不敌,师人皆惧焉。忠嗣乃以所部策马而前,左右驰突,当者无不辟易,出而复合,杀数百人,贼众遂乱。三*翼而击之,吐蕃大败。

忠嗣少以勇敢自负,及居节将,以持重安边为务。尝谓人云:“国家升平之时,为将者在抚其众而已。吾不欲疲*之力,以徼功名耳。”但训练士马,缺则补之。*中皆日夜思战,因多纵间谍以伺虏之隙,时以奇兵袭之,故士乐为用,师出必胜。

玄宗方事石堡城,诏问以攻取之略,忠嗣奏云:“石堡险固吐蕃举国而守之若顿兵坚城之下必死者数万然后事可图也臣恐所得不如所失请休兵秣马观衅而取之计之上者。”玄宗因不快。李林甫尤忌忠嗣,日求其过。六载,会董延光献策请下石堡城,诏忠嗣分兵应接之。忠嗣僶俯而从,延光不悦。及延光过期不克,诉忠嗣缓师,故师出无功。李林甫又令济阳别驾魏林告忠嗣,称往任朔州刺史,忠嗣为河东节度,云“早与忠王同养宫中,我欲尊奉太子”。玄宗大怒,因征入朝,令三司推讯之,几陷极刑。会哥舒翰代忠嗣为陇右节度,特承恩顾,因奏忠嗣之枉,词甚恳切,请以己官爵赎罪。玄宗怒稍解。十一月,贬汉阳太守。七载,量移汉东郡太守。明年,暴卒,年四十五。

(选自《旧唐书·王忠嗣传》,有删节)

11.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石堡险固/吐蕃举国而守之/若顿兵坚城之下/必死者数万/然后事可图也/臣恐/所得不如所失/请休兵秣马/观衅而取之计之上者。

B.石堡险固/吐蕃举国而守之/若顿兵坚城之下/必死者数万/然后事可图也/臣恐所得不如所失/请休兵秣马/观衅而取之/计之上者。

C.石堡险固/吐蕃举国而守之/若顿兵/坚城之下/必死者数万/然后事可图也/臣恐所得不如所失/请休兵秣马/观衅而取之计之上者。

D.石堡险固/吐蕃举国而守之/若顿兵/坚城之下/必死者数万/然后事可图也/臣恐/所得不如所失/请休兵秣马/观衅而取之/计之上者。

12.下列对加横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古代指我国中原地区或在中原地区华夏族建立的*。

B.“顿兵”在古汉语中表示驻屯*队,也可指停战,按兵不动。

C.“三司”是指劝农、盐铁、度支三个官署。

D.“量移”是唐宋时被贬边远地区的官员,遇赦酌情移至近处任职。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忠嗣雄健刚毅、沉默寡言、严肃深沉、武略超群。玄宗因他是将门后代,与他谈论兵法,他应答纵横,出人意料。

B.吐蕃大兵南下,报复新城被占,王忠嗣率部策马前进,杀贼数百人,致使贼兵混乱。

C.王忠嗣身居将职时,以守边为本职,并不捞取个人功名,只是抚恤*队,训练兵马。

D.王忠嗣在任河东节度使时,曾说过他早年与忠王一同在宫中长大,愿意尊奉太子的话,玄宗听后大怒。

14.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河西节度使杜希望谋拔新城,或言忠嗣之材足以辑事,必欲取胜,非其人不可。

(2)*中皆日夜思战,因多纵间谍以伺虏之隙,时以奇兵袭之,故士乐为用,师出必胜。

【回答】

11.B 

12.C

13.D

14.

(1) 河西节度使杜希望谋划攻取新城,有人说忠嗣的才能足以完成这件事,若要取胜,非此人不可。(拔、或、材、辑事各占1分,大意正确占1分)

(2)*中士卒都日夜思战,由于王忠嗣常常派遣很多的间谍去侦探胡虏的薄弱地方(漏洞),时常出奇兵偷袭他们,因而士兵乐意为他所用,每次出兵打仗必胜。(纵、伺、隙、师各占1分,大意正确占1分)

【解析】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石堡险固吐蕃举国而守之若顿兵坚城之下必死者数万然后事可图也臣恐所得不如所失请休兵秣马观衅而取之计之上者”,这段话断句的标志有:地名词,比如“石堡”“吐蕃”,虚词“也”,代词“之”,动词“守”“图”“失”,借助这些内容即可断开。联系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石堡城地势险要坚固,吐蕃举全国之力守卫它。如果以疲惫之师攻其坚固的城池,必将被敌杀死数万人,之后战事才能完成。我想所得的不如所失的,请休兵秣马,观察势态发展再夺取它,这是上等计策”。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如本题地名词,比如“石堡”“吐蕃”,虚词“也”,代词“之”,动词“守”“图”“失”,借助这些内容即可断开。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C项“三司”在唐代指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三个官署。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西汉三公*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西汉经今文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见三有事)。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秦不设三公。东汉末年建安十三年(208),曹*罢去三公而又置丞相、御史大夫,自为丞相。两汉时实行了两百年之久的三公制,至此遂告终止。曹魏重新恢复三公之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依然位居极品,且开府置僚佐。但实权则进一步向尚书机构转移。至隋,三公不再开府,僚佐全部撤销,完全变成虚衔或“优崇之位”。唐代以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为三司,主理刑狱。自永禅以后,武则天当政,以尚书刑部、御史台、大理寺杂按,谓之“三司”。平时需要注意积累。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D项根据文本最后一节内容“忠嗣为河东节度,云‘早与忠王同养宫中,我欲尊奉太子’。玄宗大怒,因征入朝,令三司推讯之,几陷极刑。会哥舒翰代忠嗣为陇右节度,特承恩顾,因奏忠嗣之枉,词甚恳切,请以己官爵赎罪”可知,这是魏林为了诬陷王忠嗣,编造的话。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D项根据文本最后一节内容“忠嗣为河东节度,云‘早与忠王同养宫中,我欲尊奉太子’。玄宗大怒,因征入朝,令三司推讯之,几陷极刑。会哥舒翰代忠嗣为陇右节度,特承恩顾,因奏忠嗣之枉,词甚恳切,请以己官爵赎罪”可知,这是魏林为了诬陷王忠嗣,编造的话。

14.

试题分析:主要重点词语的翻译:(1)固定人名官名保留“河西节度使”“杜希”“新城”“忠嗣”, 拔——攻取,或——有的人,材——才能,辑事——完成这件事。(2)纵——派遣,伺——侦探,师——*队(古今异义词)。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如“河西节度使”“杜希”“新城”“忠嗣”;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或”“拔”“纵”等词语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参考译文】

王忠嗣,太原祁人。原名训,九岁时,由于父亲为朝廷身死缘故,授为朝散大夫、尚辇奉御,赐名忠嗣,在禁宫中供养多年。肃宗在忠嗣的家舍里,与他游玩交往。等到长大,雄毅而少言,受人尊重有武略,玄宗因为他是兵家子弟,和他讨论兵法,应对纵横,皆出意料。玄宗对他说:“你今后必然为良将。”

河西节度使杜希望谋划占领新城,有人说以忠嗣的才能足以完成,若要取胜,非他不可。希望随即上奏请求,皇上诏令忠嗣赴河西。攻下新城,忠嗣功绩显著,于是授予左威卫郎将,专管行*兵马。这年秋天,吐蕃大兵南下,以报复新城被占,清晨敌*逼近官*,官*寡不敌众,士兵们都感到害怕。忠嗣于是率领所部策马前进,左右冲杀,阻挡者无不躲开,冲出又折返,杀死数百人,贼兵开始混乱。三*从两翼攻击,吐蕃大败。

忠嗣年少时以勇敢自负,到了身居将职,又以稳重守边为本职。曾对人说:“当国家安定的时候,作为将领的职责是抚恤*队而已。我不想让中原的兵力疲敝,来捞取(求取)个人功名啊。”只是训练兵马,缺少份量的一定要补上。*中士卒都日夜思战,由于常常派遣侦探观察敌方的薄弱地方,然后出奇兵偷袭,因而士卒喜欢这样做,师出必胜。 

玄宗正在考虑攻占石堡城,下诏令征询攻战的方法,忠嗣上奏说:“石堡城地势险要坚固,吐蕃举全国之力守卫它。如果以疲惫之师攻其坚固的城池,必将被敌杀死数万人,之后战事才能完成。我想所得的不如所失的,请休兵秣马,观察势态发展再夺取它,这是上等计策。”玄宗由此不高兴。李林甫特别忌妒忠嗣,每天都在寻察他的过失。六年,恰逢董延光献计请求攻占石堡城,皇上下诏命令忠嗣分兵接应他。忠嗣勉强服从,延光不高兴。等到延光逾期未攻下城堡,却上奏说是忠嗣延缓出兵,因此导致战事无功。李林甫又命令济阳别驾魏林诬告忠嗣,声称自己过去在担任朔州刺史,忠嗣任河东节度使时,忠嗣曾经说:“早年与忠王在宫中一起生活,我愿意尊奉太子。”玄宗大怒,于是召见忠嗣入朝,命令三司详细审讯他,几乎被陷害致死。适逢哥舒翰代替忠嗣为陇右节度,承蒙皇上宠爱,因而上奏说忠嗣为冤枉,辞语非常恳切,请求以自己的官职来替忠嗣赎罪。玄宗怒气才稍稍消释。十一月,忠嗣被贬为汉阳太守。七年,经权衡后又转任为汉东郡太守。第二年,暴死,时年四十五岁。

知识点:人物传记类

题型:文言文阅读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