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智伯率韩、魏二国伐赵。围晋阳,决晋水而灌之。城下缘木而处,悬釜而炊。襄子谓张孟谈曰:“城中力已尽,粮...

来源:语文精选馆 5.89K

问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智伯率韩、魏二国伐赵。围晋阳,决晋水而灌之。城下缘木而处,悬釜而炊。襄子谓张孟谈曰:“城中力已尽,粮...

文言文阅读

智伯率韩、魏二国伐赵。围晋阳,决晋水而灌之。城下缘木而处,悬釜而炊。襄子谓张孟谈曰:“城中力已尽,粮食匮乏,大夫病,为之奈何?”张孟谈曰:“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乃见韩、魏之君,说之曰:“臣闻之,唇亡而齿寒。今智伯率二君而伐赵,赵将亡矣。赵亡则君为之次矣。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二君曰:“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张孟谈曰:“言出君之口,入臣之耳,人孰知之者乎?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二君乃与张孟谈*谋,与之期。张孟谈乃报襄子。至其日之夜,赵氏杀其守堤之吏,决水灌智伯。智伯*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杀其身而三分其国。襄子乃赏有功者,而高赫为赏首。群臣请曰:“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而赫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也,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者,唯赫不失君臣之礼,吾是以先之。”由此观之,义者,人之大本也,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故君子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9.对下列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             卒:最终

B、无为贵智士                             贵:尊重

C、亡不能存,危不能安                     安:安定

D、臣闻之,唇亡而齿寒                     闻:听说

10.下列句子,全都直接表现张孟谈胆识谋略的一组是(  )

①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         ②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③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       ④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

⑤二君乃与张盂谈*谋,与之期     ⑥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④⑤⑥

11.下列对原文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智伯率韩、魏围困晋阳,赵形势危急,赵襄子找张孟谈问计。张盂谈提出了游说韩、魏,共谋对付智伯的计策。

B、张孟谈先打消韩、魏二君的顾虑,再晓以利害,最终说服了韩、魏二君,为了韩、魏的利益,联合起来打击智伯。

C、赵氏掘开大堤,水淹智伯,韩、魏攻其两翼,赵襄子正面进攻,终于大败智伯的*队,杀死了他,并瓜分了他的土地。

D、赵襄子赏有功之臣,首先奖赏的不是张孟谈而是高赫,臣子们不解。赵襄子解释说,笃行忠义比“战胜存亡”更可贵。

12.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

(2)义者,人之大本也,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

【回答】

9.C

10.B

11.B

12.⑴国家面临灭亡而不能使它保全,有了危难却不能使它安定,那也就不用尊重我们这批有智谋的人了;⑵“义”才是做人的根本。即使战胜敌人,挽救国家,也比不上施行忠义来得高贵。

【解析】

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C项,安,应为使动用法,即使它安定。所以选C。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实词考查的重点锁定在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这两个方面,其中侧重考查多义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考生在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时,在以下几个方面往往出现忽略的情况:1.忽略词类活用。高考考查文言实词时,命题者就有意忽略某一词的活用现象,用以前的词义解释它,给考生设置答题陷阱。2.忽略古今异义。绝大部分的汉语词汇,随着历史的发展,词义也在不断嬗变。从词义学的角度来看,汉语词汇的演变有以下几种情况: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变化和名称说法改变等。有的考生,由于没有注意到词义的古今联系与区别,很容易误将“古义”与“今义”混为一谈,以今义释古义。3.忽略词语通假。通假字原本是古人在书中用音同、音近代替的方法写成的错字、别字,是文言文特有的一种语言现象。通假字和本字的关系,大体上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同音通假,二是迭韵通假,三是双声通假。考生如果不能洞察古代汉语的通假现象,就势必造成理解的错误。4.忽略一词多义。所谓的“一词多义”,就是一个词往往同时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义项,且几个意义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古汉语因为“一词多义”容易成为考生文言文阅读障碍,所以辨析、确认多义词在文中的含义,一直是高考的热点。例如本题的C“安”就属于名词用作动词的使动用法。

1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和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①是群臣为张孟谈请功时的话,侧面间接反映了他的胆识谋略;②张孟谈请求前往作说客,是他胆识谋略的直接表现;③是他游说韩魏二君的说词,晓之以利害,是能说服韩魏二君的关键;④是赵襄子的行为;⑤张孟谈的胆识谋略保*了谈判成功;⑥是作者引《老子》的话,表明高尚品德的重要。所以选B。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技巧点拨】解答人物形象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技巧: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表现*格的,先找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人物*格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特别注意是谁的什么*格。例如本题中①是群臣为张孟谈请功时的话,侧面间接反映了他的胆识谋略,故可排除。以此类推即可。

11.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B项,应是先“晓以利害”,再“打消韩、魏二君的顾虑”,且“为了韩、魏的利益”也与文意不符。所以选B。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常见的设误角度有:曲解词义、夸大其词、以偏概全、张冠李戴、颠倒是非、因果混淆、时序错位(时间顺序颠倒)、无中生有、添枝加叶。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和迷惑*,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例如本题选项B就犯了前后颠倒的错误。

1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翻译句子的理解能力。答题时,应将待译句子放回语境去理解,也应注意尽可能直译,将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落实,补出省略成分,将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习惯译出。例如本题关键字:存、安、义。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易错*示】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亡不能存,危不能安”的使动用法翻译准确。

【参考译文】

智伯率领韩、魏两家攻打赵家,包围了晋阳城,并挖开晋水灌淹它。(晋阳)城中的*民爬上树居住,悬挂着锅来烧饭。这时赵襄子对张孟谈说:“(晋阳)城里人力已经耗尽,粮食也十分缺乏,将领们也都疲惫不堪,怎么办呢?”张孟谈说:“国家面临灭亡而不能使它保全,有了危难却不能使它安定,那也就不用尊重我们这批有智谋的人了。请让我试着偷偷出城,去会会魏、韩二家君王,和他们商定这件事。”于是张孟谈见到魏、韩两君王,劝说道:“我听说:唇亡齿寒。今天智伯率领你们两家来攻伐我们赵家,赵家就要灭亡了。赵家如果灭亡,你们两家就是下一个(要灭亡的)了。如果不趁现在想办法,灾难也就很快要落到你们两家头上了。”韩、魏两家君王说:“智伯这个人,内心骄横而少恩寡情。我们的计谋如果泄露,事情就坏了,这如何是好?”张孟谈说:“话从二位君王口中出,进入到我的耳中,谁还会知道?再说,情况相同的人应该互相成全,利益一致的人应该生死与共。二位君王还是仔细想想吧!”于是韩、魏二君王与张孟谈暗中谋划,和他商定举事日期。张孟谈就回城报告赵襄子。到了约定日期的夜晚,赵襄子(派人)杀了看守堤防的官吏,挖开大堤(使水倒)灌进智伯的*营,智伯*队连忙堵水,一片慌乱。韩*和魏*从两翼攻打过来,赵襄子又率*队从正面出击,将智伯的*队打得大败,杀死智伯,又将他的封地一分为三。赵襄子奖赏有功人员时,最先受奖赏的是高赫。大臣们提出问题:“晋阳能够保住,是张孟谈的功劳。可现在却是高赫获首赏,这是什么缘故?”赵襄子回答:“当晋阳被围困的时候,我的国家危难的时候,众多大臣没有不对我流露出轻侮骄傲的神情的,唯有高赫仍然不失君臣礼节,所以我首先奖赏他。”由此看来,“义”才是做人的根本。即使战胜敌人,挽救国家,也比不上施行忠义来得高贵。所以《老子》说:“美好的言辞可以博得尊重,美好的德行可以超越众人。

知识点:散文类

题型:文言文阅读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