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一)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来源:语文精选馆 1.76W

问题详情: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一)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三月*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二)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1)第(一)节文字中“这样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世界?“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的原因是什么?

 

(2)第(二)节文字中,作者写“人类的血战前 的历史”时用了比喻这一修辞手法,“大量的木材”与“ 一小块”分别比喻什么?

 

(3)作者引用陶潜《挽歌》一诗的用意是什么?

 

(4)通读这两节文字,可以看出鲁迅对刘和珍等*者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鲁迅态度的认识。

【回答】

(1)似人非人的世界。一些人快要忘记“三一八”惨案了,写此文以*醒世人。

(2)“大量的木材”比喻人类血战付出的代价;“一小块”比喻人类历史前进的成 果。

(3)呼应上文“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一句,表示了作者对烈士死难意义的肯定

(4)作者并不赞同这样的*。作者肯定烈士们英勇的精神,但对他们的牺牲感到可惜。

【解析】

(1)试题分析:对文章中具体句子含意的理解必须把句子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具体句子前后句含义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语句的含意。一般来说,对所要解释的具体句子,*就在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或者是原句,或者需要考生运用“同义互解”和“虚实互解”等方法变通一下即可。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分析:引用的作用有:1.可使所表达的语言简洁凝练;生动活泼,增添感染力;

2.对说理表情达意都很有帮助,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

3.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

4.具有画龙点睛之效,能够启人心智、升华主题;

5.引用,对说理表情达意都很有帮助,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试题分析:这是个开放*的题目,需要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生活阅历,人生见识来评价。注意评价时要观点鲜明、表达连贯、层次清晰,切不可模棱两可,观点模糊。要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不能强词夺理,故作惊人之语。要能言之成理,言之有据,言之有序。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知识点: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题型:现代文阅读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