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题。反求我心悟人生梁衡①佛教在*,许多人信,许多人不信。各有各的理由,各有各的角...

来源:语文精选馆 9.38K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题。反求我心悟人生梁衡①佛教在*,许多人信,许多人不信。各有各的理由,各有各的角...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题。


反求我心悟人生


梁衡


①佛教在*,许多人信,许多人不信。各有各的理由,各有各的角度。但不管信还是不信,它是一种客观存在,从东汉传入*,已存在了两千多年。不但存在,还有发展,甚至发展之后又再传回它的故乡印度,季羡林先生称之为文化史上很少见的宗教“倒流”。不但有“倒流”,还有“横流”,它又从*传到日本,传到欧美等地,几乎遍布世界的各个角落。这说明什么,说明它有用,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世界,特别是解释人生和人的心理。另外,还说明中华文化的博大,具有宽容与创新的精神。它没有排外、自闭,也没有盲目膜拜,自卑自怯,而是开放吸收,兼容并蓄,进而改革创新。*古代之佛教早已不是印度之佛教,现在之佛教也不是过去之佛教。


②佛教传入*之后,又新创几宗几派,已无人能说清。特别是禅宗经六祖革新之后,禅与佛几乎是两个概念。佛教与其他宗教之大不同处是不搞神秘化,强调自我体验,我心皆佛,人人可立地成佛;不宣传神主救世,而强调自度度人。有宽忍、无私、利他、*的一面,是积极的。*文化在佛教西来之前,便有道,强调无为,重自然规律;有儒,强调自强不息,济世救民;再加上佛的慈悲,中华文化就三足鼎立,巍然浩然,源远流长。至今*许多名山、市井的古庙里,都三教共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是在人们平常的处世用事中也常常是进为儒,守为道,退为佛,像是一套武术的攻防进守,又像是一个人,时而兴奋时而沉静。所以,如林则徐这样的虎门销*的民族英雄,也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而他那副名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你已无法确指这里是儒、是道、还是佛。文化,是很有意思的事,就像一道好菜,当你细品其*、香、味时,已无法说清,其中是哪一种料在起作用。


③对佛的体验有一句话讲得最通俗明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自己去体会吧,说出来的就不算是佛,这大概就是禅味,其实是哲学。当年爱因斯坦与波尔两位大物理学家争论物质能不能准确测量,直到死谁也没有说服对方。爱氏说能,波氏说不能,叫“测不准原理”。比如用温度计测水温,你看到的温度是水加上温度计及环境的温度而已不是水的准确温度。有一次*接见外宾,赵朴初陪同,客人未到,毛即风趣地说:“赵朴初,即非赵朴初,是名赵朴初。佛教有没有这个公式?”赵答:“有。”是又不是,说不准,是哲学。佛教传入*后得华夏文化之灵,浴神州风土之情,是佛教,即非佛教,是名佛教。就像波尔的那支温度计上的温度,是水温,即非水温,是名水温。它已是哲学、文学、艺术、*、人生修养等等的一种混合体了。一部红楼梦,有人读情,有人读理,有人读阶级斗争。一部佛教,更是*人两千年来读不完的书。你看,像梁启超、胡适、鲁迅这样的大家都曾苦心研究佛教,鲁迅还出资刻过佛经。而李叔同、金庸等作家、艺术家则干脆皈依佛门。这是佛教的妙处,每个行为都能在它的思维下找到一种实现的方法,每个人都能在它的背景下找到一个自我。山西隰县小西天寺里,有一副对联:“佛即心,心即佛,欲求佛,先求心,即心即佛;因即果,果即因,种甚因,结甚果,是因是果。”当我们谈佛说禅时,其实是在探寻自我,研究我与周围世界的关系。这种含义是说不很准的,也是“测不准原理”。我心茫茫,佛法无边,唯其不准,才有大用,才有发挥的空间,两千年不衰,天地间永驻。我们对佛千万不敢太认真,烧香拜佛,求其显灵;或打坐入定,求其忽通,那不是佛的本意。列宁说,真理不可太死板,也不能太灵活。至于掌握到一个什么样的度,还是那句话,饮水人冷暖自知,你自己慢慢去品吧。


(节选自《*日报》)


17.作者认为传入*以后的佛教“是佛教,即非佛教,是名佛教”,不能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文化儒、道、佛三足鼎立,巍然浩然,源远流长。


B.佛教能使每个行为都可在它的思维下找到实现的方法,每个人都可在它的背景下找到自我。


C.佛教得华夏文化之灵,浴神州风土之情。


D.佛教已成为哲学、文学、艺术、*、人生修养等等的一种混合体。


1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化“横流”是普遍现象,莎士比亚的戏剧可以传到*来,*的儒学也可以传到欧洲去。


B.对外来文化,我们既不要一概排斥,也不要盲目膜拜,而应该开放吸收,兼容并蓄,进而改革创新。


C.较之于其他宗教,作者认为佛教不搞神秘化,但在谈及对佛的体验时,作者却用“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测不准”、“说不准”这些模糊语言加以表述。可见只有像李叔同、金庸这样的文化精英才懂佛用佛。


D.佛教不宣传神主救世,而强调自度度人,谈佛说禅,其实是在探导自我,研究“我”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因此,只要心中有佛,就有利于处理好人际关系。


19.为什么在作者看来,“一部佛教,更是*人两千年来读不完的书” ?请联系全文分条概述。(6分)


                                                                   


                                                                       


20.请概述作者梁衡写作此文的“用意”。(6分)


                                                                   

【回答】

17.A(A项是对“中华文化”的陈述,不是对“佛教”的陈述。) (3分)


18.C(“可见”后面推论错误。)(3分)


19.(1)佛教有用,在一定程度上能解释世界、人生和人的心理。


(2)佛教强调自我体验、自度度人。有宽忍、无私、利他、*的一面。


(3)佛教在处世用事中给人以莫大的启发。


(4)佛教传入我国后,得华夏文化之灵,浴神州风土之情,成为一种混合体文化。


(5)佛教妙在能使每个行为都能在它的思维下找到实现的方法,每个人都能在它的背景下找到自我。(共6分,答到其中任何三点即可得6分)


20.充分肯定佛教文化的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①,强调对佛的体验重在参悟②和把握好一个“度”③。(每点2分,共6分)

知识点:单元测试

题型:未分类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