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12-14题。前 方曹文轩一辆破旧的汽车临时停在路旁,它不知来自何方?它积了一身厚厚的尘埃。一车...

来源:语文精选馆 7.2K

问题详情:

阅读下文,完成12-14题。前 方曹文轩一辆破旧的汽车临时停在路旁,它不知来自何方?它积了一身厚厚的尘埃。一车...

阅读下文,完成12-14题。


前  方


曹文轩


一辆破旧的汽车临时停在路旁,它不知来自何方?它积了一身厚厚的尘埃。一车人,神情憔悴而漠然地望着前方。他们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然而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都基于同一事实:他们正在路上。归家,说明他们在此之前,曾有离家之举。而远行,则是离家而去。


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当人类还未有家的意识与家的形式之前,祖先们是在几乎无休止的迁徙中生活的。今天,我们在电视上,总是看见美洲荒原或者非洲荒原上的动物大迁徙的宏大场面:它们不停地奔跑着,翻过一道道山,穿过一片片戈壁滩,游过一条条河流,其间,不时遭到猛兽的袭击与追捕,或摔死于山崖、淹死于激流。然而,任何阻拦与艰险,也不能阻挡这声势浩大、撼动人心的迁徙。前方在召唤着它们,它们只有奋蹄挺进。其实,人类的祖先也在这迁徙中度过了漫长的光*。


后来,人类有了家。然而,先前的习*与欲望依然没有寂灭。人还得离家,甚至是远行。


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艰*,充满危险,然而又丰富多*,富有刺激*。外面的世界能够开阔视野,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它总在诱惑着人走出家门。人会在闯荡世界之中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捺不住的虚荣心。因此,人的内心总在呐喊:走啊走!


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家容不得他了,或是他容不得家了。他的心或身抑或是心和身一起受着家的*。他必须走,远走高飞。因此,人类自有历史,便留下了无数逃离家园,结伴上路,一路风尘,一路劳顿,一路憔悴的故事。


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屑。这种不确定*,反而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前方使他们兴奋,使他们行动,使他们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他们仿佛从苍茫的前方,听到了呼唤他们前往的钟声和激动人心的鼓乐。他们不知疲倦地走着。


因此,这世界上就有了路。为了快速地走向前方和能走向更远的地方,就有了船,有了马车,有了我们眼前这辆破旧而简陋的汽车。


路连接着家与前方。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自古以来,人类就喜欢流浪。当然也可以说,人类不得不流浪。流浪不仅是出于天*,也出于命运。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形而上一点说。因为,即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四野茫茫,八面空空,眼前与心中,只剩下一条通往前方的路。


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将在这样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开始他们的旅途。我们可以想像:车吼叫着,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颠簸,把一车人摇得东歪西倒,使人一路受着皮肉之苦。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他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与茫然。当然,在这天底下,在同一时间里,有许多人也许是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或火车上进行他们的旅行的。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这种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如果我们把这种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我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


人的悲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就如同一首歌唱到的那样:回家的心思,总在心头。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选自《少年》,有删节)


【注】


本文是一篇“摄影散文”,文中“破旧的汽车”“一车人”“那位男子”都是摄影作品中的画面内容。


12.从文中看,让人类产生“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的原因有哪些?(6分)


 


 


13.在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作者明明说“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可后文为什么又称“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5分)


 


 


 


 


14.文章最后一段,作者以“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的问句作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加以简要分析。(6分)


 

【回答】

12.(1)人类离家远行的习*与欲望没有寂灭。(2)“外面世界”的吸引与召唤(或:“外面世界”丰富多*,富有刺激*;“外面世界” 能够开阔视野,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外面世界”能让人产生种种幻想。)(3)出自摆脱“家的*”的无奈。(4)可以让人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捺不住的虚荣心。


13. “未(远)出家门”中的“家”指的是实有的故土家园,而“无家可归”中的“家”指的是虚化了的心灵家园、精神家园。在作者看来,“许多人”或许没有经历过旅程颠簸带来的艰难,但都会有过追求人生理想、寻找精神家园时 “流浪”“漂泊” 的体验,因此作者称也都会“有无家可归的感觉”。


14.文章最后一段以问句收篇,可以引起人们对人类生存问题的思考,深化了文章的主旨意涵,也表现了作者对人类精神渴望归依却又无所归依的理解与感叹,同时,又与文章开头内容相互呼应,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

知识点:单元测试

题型:未分类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