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李通字次元,南阳宛人也。世以货殖著姓。父守,身长九尺,容貌绝异,为人严毅,居家...

来源:语文精选馆 7K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李通字次元,南阳宛人也。世以货殖著姓。父守,身长九尺,容貌绝异,为人严毅,居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李通字次元,南阳宛人也。世以货殖著姓。父守,身长九尺,容貌绝异,为人严毅,居家如官廷。初事刘歆,好星历谶记,为王莽宗卿师。通亦为五威将*从事,出补巫丞,有能名。莽末,百姓愁怨,通素闻守说谶云“刘氏复兴,李氏为辅”,私常怀之。且居家富逸,为闾里雄,以此不乐为吏,乃自免归。

及下*、新市兵起,南阳骚动,通从弟轶,亦素好事,乃共计议曰:“今四方扰乱,新室且亡,汉当更兴。南阳宗室,独刘伯升兄弟泛爱容众,可与谋大事。”通笑曰:“吾意也。”会光武避吏在宛,通闻之,即遣轶往迎光武。光武初以通士君子相慕也,故往答之。及相见,共语移日,握手极欢。通因具言谶文事,光武初殊不意,未敢当之。时守在长安,光武乃微观通曰:“即如此,当如宗卿师何?”通曰:“已自有度矣。”因复备言其计。光武既深知通意,乃遂相约结,定谋议,期以材官都试骑士日,欲劫前队大夫及属正,因以号令大众。乃使光武与轶归舂陵,举兵以相应。

更始立,以通为柱国大将*、辅汉侯。从至长安,更拜为大将*,封西平王;轶为舞*王。更始使通持节还镇荆州,通因娶光武女弟伯姬,是为宁平公主。光武即位,征通为卫尉。建武二年,封固始侯,拜大司农。帝每征讨四方,常令通居守京师,镇抚百姓,修宫室,起学官。五年春,代王梁为前将*。六年夏,领破奸将*侯进、捕虏将*王霸等十营击汉中贼。公孙述遣兵赴救通等与战于西城破之还屯田顺阳。

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诏下公卿群臣议。大司徒侯霸等曰:“王莽篡汉,倾乱天下。通怀伊、吕、萧、曹之谋,建造大策,扶助神灵,辅成圣德。破家为国,忘身奉主,有扶危存亡之义。功德最高,海内所闻。通以天下平定,谦让辞位。夫安不忘危,宜令通居职疗疾。欲就诸侯,不可听。”于是诏通勉致医*,以时视事。其夏,引拜为大司空。

通布衣唱义,助成大业,重以宁平公主故,特见亲重。然*谦恭,常欲避权势。素有消疾①,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令以公位归第养疾,通复固辞。*年卒,谥曰恭侯。帝及皇后亲临吊,送葬。

(选自《后汉书·李通列传》,有删改)

【注】①消疾:消渴病。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通素闻守说谶云        素:向来

B.期以材官都试骑士日    期:期限

C.征通为卫尉            征:征召

D.令以公位归第养疾      第:宅院

1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公孙述遣兵赴救通等/与战于西/城破之/还屯田顺阳

B.公孙述遣兵赴救通等/与战于西城/破之/还屯田顺阳

C.公孙述遣兵赴救/通等与战于西/城破之/还屯田顺阳

D.公孙述遣兵赴救/通等与战于西城/破之/还屯田顺阳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李通的父亲李守担任王莽的宗卿师,家境富裕,在乡里称霸一方,因此李通不满足于做个小吏,就辞官回家。

B.下*和新市战事兴起,南阳*之际,李通和堂弟李轶一起商量着想和刘氏宗室中的刘伯升兄弟共议大事。

C.李通奉命拿着符节从长安回到荆州镇守时,娶了光武帝的妹妹伯姬做妻子,她就是宁平公主。

D.天下平定后,李通想辞官回家,侯霸等大臣认为安定不能忘记危险,应当让李通在职养病,因此不同意他辞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时守在长安,光武乃微观通曰:“即如此,当如宗卿师何?”(4分)

(2)通布衣唱义,助成大业,重以宁平公主故,特见亲重。(4分)

【回答】

10.B

11.D

12.A

13.(1)当时李守在长安,光武帝就悄悄观察着李通说:“如果是这样,你父亲宗卿师该怎么办呢?”(2)李通以平民百姓身份首先提出兴起义兵,帮助光武帝成就帝业,加上因为宁平公主的缘故,特别被光武帝亲近、器重。

【解析】

10.

试题分析: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的正确与否。B项,期:约好,约定。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之处,就会自然而然地停顿,不必苦思。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本句大意为:公孙述派遣*队赶来援救,李通等与他们在西城交战,大败他们,回*驻顺阳屯田。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A项,“在乡里称霸一方,因此李通不满足于做个小吏,就辞官回家。”错。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要掌握以下关键字词的翻译:(1) “微”“即”“如……何”各1分,大意1分;(2)“唱义”“重”“见”各1分,大意1分。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李通字次元,南阳郡宛县人。世世代代以经商著名。父亲李守,身长九尺,容貌特别奇异,为人威严、刚正,平日在家中却像在官府一样。当初李守事奉刘歆,喜爱天文、历法与谶记,官任王莽新朝的宗卿师。李通也做过五威将*的僚属,出京补授巫县县丞,有能干的名声。王莽末年,老百姓愁苦怨恨,李通平时听李守谈论谶记说“刘氏复兴,李氏做辅佐”,心中经常记着这话。而且,他家中富有安逸,是乡里的特出人物,因此不乐意在外地做个小官,于是自己要求免职回家。

当下*、新市农民*兴起,南阳郡骚动起来,李通的堂弟李轶,平素也很关心时事,于是两人共同商量说:“现在四面八方纷扰混乱,王莽的新朝眼看就要灭亡,汉朝又会兴盛。南阳郡的刘姓皇族中,只有刘縯、刘秀兄弟待人普遍仁爱,能够包容大众,可以同他们谋划大事。”李通笑着说:“这正合我的心意。”适逢刘秀因为逃避官吏的追捕住在宛县,李通马上派遣李轶前去欢迎。刘秀开始认为李通不过是有身份地位的人相互仰慕而已,所以前往回拜。当两人会见,谈话谈了很长时间,极其亲热地握着手。李通具体谈了谶文的事,刘秀最初没有想到,不敢承当。当时李守在长安,光武帝就悄悄观察着李通说:“如果是这样,你父亲宗卿师该怎么办呢?”李通说:“这个我们早就考虑了。”因此又详尽谈了他的谋划。刘秀既然深切地了解了李通的意图,于是才互相盟誓结交,确定所谋划、商议的大事,约好在材官考试骑士的这一天,劫持前队大夫和属正,来号召、命令大众。于是要刘秀和李轶回舂陵,起兵互相响应。

起义*中的更始将*刘玄当了皇帝,以李通为柱国大将*,封辅汉侯。李通随从更始到达长安,改授为大将*,封西平王;封李轶为舞*王。更始派遣李通持符节回南阳镇守荆州,李通因此娶了刘秀的妹妹伯姬,这便是后来的宁平公主。刘秀即皇帝位,征召李通为卫尉。建武二年,封李通为固始侯,授任大司农。光武帝每次到各地征战*,常令李通留守京都洛阳,镇守、安抚百姓,修筑宫殿,起造学宫。建武五年春季,接替王梁为前将*。建武六年夏,率领破奸将*侯进、捕虏将*王霸等十营士兵,进攻汉中的贼人延岑。公孙述派遣*队赶来援救,李通等与他们在西城交战,大败他们,回*驻顺阳屯田。

当时天下征讨平定,李通想避开荣名、恩宠,借口身体有病上书乞求免职。光武帝令三公、九卿及群臣议论。大司徒侯霸等说:“王莽篡夺汉的*,颠覆扰乱了天下。李通胸怀伊尹、吕尚、萧何、曹参的谋略,创建反莽、兴汉的重大决策,扶助上天神灵,辅佐您成就帝业。为了国家耗尽家财,侍奉君主不顾自身,有扶持艰危、保存倾亡的大义。功勋、道德最为崇高,四海之内的人们共同知闻。李通因为天下已经平定,心怀谦让,坚辞职位。可是安定不能忘记危险,应当命令李通在职养病。想求免官回封国,不可听从。”于是诏令李通尽力就医用*治疗,在适当的时候处理公务。这一年夏季,光武帝召见李通授任为大司空。

李通以平民百姓身份首先提出兴起义兵,帮助光武帝成就帝业,加上因为宁平公主的缘故,特别被光武帝亲近、器重。但是,他的本*谦恭,经常想要避开权力势位。素来就有消渴病,自从担任了宰相,便推托有病,不过问政事,一年接一年请求辞官,光武帝每次对他都特别安慰、尊崇。命令他以公位回府养病,李通又坚决推辞。建武*年,李通死,谥号为恭侯。光武帝及皇后亲自莅临悼唁、送葬。

知识点:人物传记类

题型:文言文阅读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