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传统道德肯定人的价值,肯定人格尊严。孔子讲“天地之行,人为贵”,即在天地之间...

来源:语文精选馆 3.45W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传统道德肯定人的价值,肯定人格尊严。孔子讲“天地之行,人为贵”,即在天地之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传统道德肯定人的价值,肯定人格尊严。孔子讲“天地之行,人为贵”,即在天地之间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人是最有价值的。孟子对此又加以发挥,提出“良知”观念,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良知,都有自己的内在价值。内在价值的内容就是道德意识。因为人有道德意识,所以人就有内在价值。因为人有内在价值,所以就有人格尊严。

孟子讲过两句话:“所欲有甚于生者”,意为我所要求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即人格尊严;“所恶有甚于死者”,意为我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具有负价值的,即丧失人格。这两句话正是注重人格尊严和内在价值的表现。“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即肯定人格高于生命。然而生命还是人格的本原,如果没有生命,也就没有所谓人格。从“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的意义上说,可以说道德高于生命。应该承认,道德本于生命,而在某种意义上又高于生命。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这是正常的情况。在正常的情况中,一方面要充实生命,一方面要提高道德自觉*,遵守道德的制约。生命与道德是相需相成的。充实生命力必须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也即满足一定的欲望,但是欲望的满足不可能是不节制的,如果无节制地追求欲望的满足,纵欲无度,必然会戕害生命,同时也会加剧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引起纠纷扰乱。为了保持生命的正常发展,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协调,生命的充实提高与道德的自觉自律都是必要的。道德的要义在于每一个人不但要追求个体的利益,而且要考虑群体的利益。

在*思想史上,儒家是基本上肯定生命的,但是一部分儒者重义轻利、存理去欲的学说,对于物质需要的重要*认识不足,较忽视充实生命力的必要*,对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与重义轻利、存理去欲的思想成为对照的是纵情肆欲、唯利是图的流俗思想,追求个人享乐,见利忘义。这种流俗思想古已有之,于今为烈。这种庸俗作风,既违背了道德的准则,也逆反了生命的规律,是不足取的。

孟子曾引阳虎之言说:“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这里所谓为富指执政者聚敛财富,所谓为仁指施行仁政。聚敛财富与施行仁政确实是相悖的。但是,如果从另一意义上讲,如果为富指经营商业,为仁指做有益于*的事情,则为富与为仁还是可以相容的,不但可以相容,而且是相得益彰的。据闻现代日本有一位企业家提出“仁富合一”的主张,运用仁富合一经营企业,取得显著的成就。这是值得注意的。事实上,在*历史上,实行仁富合一的,也不泛先例,如孔子弟子子贡,善于货殖,但作为孔门弟子,也是“以仁为己任”的,表现了很高的道德品质。当代有很多国外华人企业家,致富之后,大力资助祖国的文教事业,这也是仁富合一的典范。

社会生活必须分工,在社会中有人为增加物质财富作贡献,有人为提高人类的精神生活做贡献。仁富可以合一,然而也不妨分途。在精神领域中,有人致力于探求自然的奥秘,有人沉思人生的终极价值。这都是应该鼓励的。

富(经济)属于物质文明,仁(道德)属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相辅相成的,必须兼顾并重。

(材料自张岱年《恪守人格尊严,追求人伦*》,有删节)

5.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孔子讲“天地之行,人为贵”,孟子提出“良知”的观念,说明他们都肯定人的价值,肯定人格的尊严。

B.孟子说“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认为人格高于生命。但作者认为生命高于人格,因为生命是人格的本原

C.孟子说“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强调道德高于生命。但作者认为道德本于生命,只能说生命高于道德。

D.作者认为追求欲望的满足必然会戕害生命,因此,人在充实生命的同时,必须提高道德自觉*,遵守道德的制约。

E.作者认为重义轻利、存理去欲的学说和纵情肆欲、唯利是图的思想都不利于人的发展。后者古已有之,于今为烈,更应大力批判。

6.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仁富可以合一”的是(3分)

A.孟子曾引阳虎之言说:“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B.现代日本有一位企业家运用仁富合一经营企业,取得显著的成就。

C.子贡既善于货殖,也是“以仁为己任”的。

D.当代有很多国外华人企业家,致富之后,大力资助祖国的文教事业。

7.关于“生命”与“道德”的关系,作者有些什么样的认识?请根据原文,简要概括。(4分)

8.根据文意,恪守人格尊严,应该处理好哪些关系?(4分)

【回答】

5.CD

6.A

7.(1)道德本于生命,而在每种意义上又高于生命。(2)生命与道德是相需相成的。(3)既不能因道德而否定生命,也不能因生命而违背道德的准则。(根据第2、3、4段,可以分别得出以上三点认识)(答对2点给3分,答对3点给4分)

8.应该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1)生命与道德的关系;(2)义与利的关系;(3)仁与富的关系。(答对2点给3分,答对3点给4分)

【解析】

5.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的内容的辨析能力。出现的干扰项主要有:随意扩大或缩小范围(关注限制词),胡乱做出判断,妄测文意等等。此时需要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段落句子,细细将选项与之进行比较。比较得知C项“只能说生命高于道德”错,原文第二段说“从‘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的意义上说,可以说道德高于生命。应该承认,道德本于生命,而在某种意义上又高于生命”,从句中可以知道“而在某种意义上又高于生命”。D项“追求欲望的满足必然会戕害生命”错,原文第三段说“如果无节制地追求欲望的满足,纵欲无度,必然会戕害生命”。故选择CD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

试题分析:这道题目主要考查论点与论据之间的论*关系。要想知道论据能否*论点,就要看论据与论点之间是否存在一致的关系。本题的论点是“仁富可以合一”,这一句话是在文章第五段的最后,由此可以推测,论据应该在此句的前面。然后分析第五段的段内关系。文段讲了两个内容,一是阳虎的话及分析,二是“仁富可以合一”。在这两者中间有一句“但是,如果从另一意义上讲,如果为富指经营商业,为仁指做有益于*的事情,则为富与为仁还是可以相容的,不但可以相容,而且是相得益彰的。”句中的“但是”提示本段的重点在“仁富可以合一”。而阳虎的话恰恰是相反的。所以*选C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

试题分析:这道题目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题干中问的是“生命”与“道德”的关系,并且是作者的认识,依据这两点可以到文中找到答题的区间,主要在课文的2、3、4段。第二段提到“道德”与“生命”的句子主要在结尾,“道德本于生命,而在某种意义上又高于生命”,由此得到第一点。第三段提到二者的句子是“一方面要充实生命,一方面要提高道德自觉*,遵守道德的制约。生命与道德是相需相成的”,由此得到第二点。第四段提到二者关系的主要在结尾“既违背了道德的准则,也逆反了生命的规律,是不足取的”,意思就是既不能违背道德的准则,也不能逆反了生命的规律。由此得到第三点。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8.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筛选和概括文本的能力。根据题干中的“恪守人格尊严”“处理好哪些关系”的提示,可以得知,*既要围绕“人格尊严”,又要有两者之间的关系。经过审题可以得知答题的区间主要在2、3、5段。第二段从“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可以说道德高于生命。应该承认,道德本于生命,而在某种意义上又高于生命”中可以知道是道德与生命之间的关系。第三段从“道德的要义在于每一个人不但要追求个体的利益,而且要考虑群体的利益”中可以知道是义与利的关系。第五段从“大力资助祖国的文教事业,这也是仁富合一的典范”中可以得知是“仁与富”之间的关系。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知识点:科普类文本阅读 社科类文本阅读

题型:现代文阅读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