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热”了历史“冷”了现实李林荣但凡对文化圈和传媒圈略有关注的人,都感觉得到,时...

来源:语文精选馆 1.04W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热”了历史“冷”了现实李林荣但凡对文化圈和传媒圈略有关注的人,都感觉得到,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热”了历史 “冷”了现实


李林荣


但凡对文化圈和传媒圈略有关注的人,都感觉得到,时下正当“讲史热”和“写史热”如火如荼之际。论社会影响,雄踞电视这一大众传媒制高点之上的“讲史热”的“热”度,显然远胜过局限在文学圈特别是散文圈内的“写史热”。但若论起最早发“热”的时间,至少可以把根儿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初余秋雨“苦旅”散文那里的所谓“历史文化散文”,这得算是电视上“讲史热”的启蒙导师或开路先锋。


不过话虽如此,以一个熟读和追踪过秋雨散文及秋雨后的一路散文创作的普通读者旁观所得的感受而言,同样是围着历史“热”,在电视“讲史热”尚未出现的时候就渐呈模式化和潮流化的那种初始面目的散文版“讲史热”,跟如今有多媒体烘托和多方位包装可恃的电视版“讲史热”相比,在内容和风味上本来都有相当明显的区别。只是到了最近这一两年,也就是电视上的“讲史热”在传媒空间里跃升为压倒多数的舆论聚焦热点之后,散文版的“讲史热”才开始积极转型,使劲往电视版“讲史热”的路数上靠。发展到现在,终于已成合流之势:随便翻开一种文学期刊,都不难看见着意追随和延伸电视“讲史热”中某位当红主讲人的话语和思维特*的散文篇章。


经营笔墨文思的书面文学创作者,去电视节目里寻求一些学习或借鉴的资源,这本身并没什么不好。但是在当前随着电视“讲史热”而翻卷出来的许多专以“述史”和“论史”为务的散文作品中,这样的学习、借鉴,其实只是一种在文学和非文学的价值上都缺乏创意的形式模仿和思维抄袭。而就在这种模仿和抄袭中,在不断的争议和持续的关切下绵延、累积了十几年之久的散文写作领域原有的那种立足现实而面向历史的文化忧患意识和反思意识,却遭到了彻底的切断和遗弃。


回顾起来,曾几何时,文学评论圈里环绕余式文化散文,还一度“酷”评迭起,声浪滔滔,响彻南北,连篇累牍,多年不绝。与闻经见者,至今都还犹在耳畔。真不知道,当年为发现余式散文中笔锋最终只敢避实就虚、朝无人无事的文化苍茫中瞄准的模式而慷慨陈词、痛下针砭的那众多雄辩正义之士,面对今天散文界连余式忧患和余式反思都快要不能容留的新时尚,他们是否还能犀利如故地置辞批评?


可见,风气发生改变之处绝不仅是创作界,今天的评论界**所向,也早已不是为在道理上较真,而是为在舆论场里造势。比如,为了从理论上给当前的“讲史热”张目撑腰,不少论者已经成功地歪曲利用了胡适和克罗齐――这两位因故世实在太久而早已没法给自己做主的中外名人,一个被硬按着说出“历史是可以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样的混话,一个被强扭着自打嘴巴、全盘否定自己的本意:“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于是,倾力面向所谓具备初中文化程度的大众趣味之所好,完全由着初中文化程度所允许的思想兴致和认识极限,来打扮和简化历史,好像就都成了跟中外前贤的圣明主张不谋而合的正当之举,再容不得任何人来批评,谁愣要批评就是谁活该在犯低级、庸俗的红眼病。


不信这个邪的人,当然还要批评。不过,批评并非是为了和谁对着干,也不是因为针对“讲史”和“写史”的具体某人某文产生了非说不可的恶感,更没妄想要把谁给当草拔掉,只是为了厘清事实和道理,让不愿意跟风跑的作者、读者和观众,也能有一份从思想认识上安顿住自己的充足理由。眼下这阵“讲史热”和“写史热”,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既是一场社会*的“热”,我们多数人都为它们的形成和扩展,尽了程度不同的推波助澜之力,在这过程中,又有些什么因素在吸引着我们并引发了我们对它们的认同?


对以上所问,概其要害,*可归结于一点,就是一“讲”一“写”之间,“历史”里泛出了我们自己的生活状态,而且是较之我们只知其表不知其里的实际生活感触,又往现实人心深处的幽暗里*扎了一层的那种表里俱现的生活状态。甭管是历史上的哪个片断、哪个人物或哪个事件,之所以一经“讲史”转述、渲染,或“写史”者的铺排阐发,就可以让我们了无障碍地心领神会,不必费丝毫心力,不需仰助旁的任何专门知识,就可以轻易地想见其状貌而把握其灵魂。 “讲”史者和“写”史者都是三下五除二,熟练而刻意地把历史捏巴成了一团可与我们当前现实生活中的状况和*调一一对应的*泥。如此摆布和利用“历史”,固然热闹非凡,但由此映衬出的,既不是所谓拨云见日方能得见的历史真相,也不是当今的社会和人*慎终追远、激浊扬清的向上提升态势,相反,倒是我们的世道和人心在大张旗鼓中自甘委顿乃至向下沉沦的一派精神荒寒。


(2007-04-19文艺报,有删节)


6.依据文意,下面说法能作为散文“写史热”与电视“讲史热”已成“合流之势”*据的一项是(3分)


A.散文“写史热”在电视“讲史热”尚未出现的时候就已经呈出现模式化和潮流化趋势。


B.散文版的“讲史热”在传媒空间里跃升为压倒多数的舆论聚焦热点之后积极转型。


C.许多文学期刊中的文章着意追随和延伸电视“讲史热”中某位当红主讲人的话语和思维特*。


D.电视“讲史热”为迎合大众的趣味,随意打扮和简化历史。


7.阅读文中画线句子,不属于“尽了程度不同的推波助澜之力”的一项是( 3分 )


A.一些“写史”者与之合流,一些论者为之张目。


B.各级各类媒体全方位烘托和多方位包装。


C.谁愣要批评就是谁活该在犯低级、庸俗的红眼病。


D.普通受众对能了无障碍地心领神会历史,轻易地想见历史状貌而把握历史灵魂的欢迎与*。


8.结合文章,下列说法不属于“‘热’了历史 ‘冷’了现实的弊端”的一项是(    )(3分)


A、媚俗,倾力地打扮和简化历史,以满足具备初中文化程度的大众趣味之所好;


B、随意摆布和利用“历史”,对历史不去廓*相,对现实不去*醒人慎终追远、激浊扬清;


C、容不得批评,切断和遗弃了优良的学术传统。


D、上世纪90年代初余秋雨的“苦旅”散文,这得算是电视上“讲史热”的启蒙导师或开路先锋。


9.依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随便翻开一种文学期刊,都能看见着意追随和延伸电视“讲史热”中某位当红主讲人的话语和思维特*的散文篇章,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文学期刊社要回避刊载当红主持人的散文版“史稿”。


B、今天散文界连余式忧患和余式反思都快要不能被容,说明当今*散文的鉴赏已到弊端迭出的地步。


C、胡适和克罗齐几乎成了当前“讲史热”的牺牲品。


D、眼下这阵“讲史热”和“写史热”,完全扰乱和混淆了历史,是对历史的不尊重,应予以取缔。

【回答】

6. C (注意题目问的是“写史热”与电视“讲史热”已成“合流之势”的依据,只有C能体现“合流”。)


7.C(C说的是评论界,不是“我们多数人”。)


8.D(弊端是当今对历史的过于热衷,对现实的过于冷漠)


9.C(A、B、D三项过于绝对)

知识点:单元测试

题型:未分类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