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送卢主簿王勃穷途非所恨,虚室自相依。城阙居年满,琴尊①俗事稀。开襟方未已,分袂...

来源:语文精选馆 2.39W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送卢主簿王勃穷途非所恨,虚室自相依。城阙居年满,琴尊①俗事稀。开襟方未已,分袂...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卢主簿

王勃

穷途非所恨,虚室自相依。

城阙居年满,琴尊①俗事稀。

开襟方未已,分袂②忽多违③

东岩富松竹,岁暮幸同归。

【注】①琴尊:琴与酒杯。指古代文士悠闲的生活。②分袂:指离别。③多违:指久别。

20.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写到了“城阙”,用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1.本诗最后两句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是怎样表达的?请简要分析。

【回答】

20.《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城阙”,点出送别地点,营造出辽远壮阔的意境;《送卢主簿》写“城阙”,叙述送别前的生活,点明身在京城、不染流俗的心志。(意思对即可)

21.第一问:与友人共同坚守高洁。第二问:语义双关,“松竹”既指东岩风物,也喻高洁品质,作者希望与友人同归“富松竹”的东岩,表达了愿与友人共同坚守高洁的思想感情。

【解析】

20.

试题分析:该题中考核意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城阙”,在首联,指唐的帝都长安城,关中一带的茫茫大野护卫着长安城,点明送别的地点。《送卢主簿》写“城阙”在颔联,叙述送别前的生活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意象,是诗歌当中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景象。鉴赏古诗离不开意象,意象作为诗人抒怀的一种凭借,是古典诗词百花园里五*缤纷的娇艳花朵。每一枝花随风摇曳,香气袭人,人见人爱。徜徉止步于意象纷呈的百花园里,情不自禁琢磨这些意象在诗词表达上的作用。一、渲染气氛,营造意境。意境的产生离不开意象,当众多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这些意象就会自然创造出与之特征相符的气氛、意境,读者也会产生置身其中、身临其境、人在画中游的感觉。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古典诗歌创作中,诗人习惯于将内心情感融入意象之中而不直接表白,这就产生了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读者品味咂摸,含英咀华,自然也受到了艺术上的熏陶感染,获得精神上的审美快感。此时,意象不仅仅是客观的景物,而且满含着诗人的快乐忧伤。诗歌虽不言情,却句句是情,字字含意,字里行间流淌着诗人汩汩情感之流。三、借景抒情,为情铺垫。情景交融,讲究的是感情“不着一字”,诗歌“尽得风流”。借景抒情,一般是先写景,后抒情。或乐景写乐情,或哀景写哀情;或乐景写哀情,或哀景写乐情。在表现手法上即是衬托,前两种为正衬,后两种为反衬。诗人极尽意象,为下面的诗歌抒情蓄势作铺垫,使情感的表达水到渠成。四、贯穿全诗,成为线索。意象像璀璨的粒粒珍珠,耀动着自己的清辉光芒,然而时有一根丝线会将零星散落的珍珠穿在一起,串成一挂夺目漂亮的项链。丝线这个意象,就成为了诗歌的线索。这条线索,把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贯穿在一起,融情于景,浑然天成。该题中的“城阙”即为“渲染气氛,营造意境”。

21.

试题分析:该题考核概括能力与情感把握。《送卢主簿》是一首送别诗,但诗人主要不是表现送别卢主簿之情,他是热切地期待着“东岩富松竹,岁慕幸同归”这个时刻的到来。值得体味的是诗人用了“松竹”一词。*古代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篇》)。“松竹”二字包含了诗人自勉自况的意思。这首诗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不同的是:对即将离别的友人,诗人不是采用劝诫的口吻,而是勾勒出一个长安东山岁寒而后凋的松竹图,让人觉得东山的竹子虽然凋零了,却是一个值得人留恋、神往的好地方。诗人送别卢主簿,好像并不完全担忧他的离去,而是寄希望于两人的并肩前进。所以,他才能把这首诗写得那么催人向上。这自然是由于诗人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所使然。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示】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比如本题,从题干中就可以看出,应抓住全诗品味情感;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比如本题中“琴尊”起到了暗示的作用;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的情感词;四是要把握诗歌中的意象。

知识点:

题型:语言表达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