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习题。(6分,每小题2分)①中华*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女子师范大学...

来源:语文精选馆 1.14W

问题详情: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习题。(6分,每小题2分)①中华*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女子师范大学...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习题。(6分,每小题2分)

①中华*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女子师范大学为*日在段祺瑞执*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

②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订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③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1.对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惨案发生后,学校举行追悼会,程君深情的怀念刘和珍,可见正义的力量并没有屈服于段*的*,他们照样悼念被诬为“暴徒”的遇难者。

B.文章开篇以“中华*”纪年,之后又提到“国立”*女子师范大学,这是愤慨的揭露和讽剌,所谓“*”,竟*自己开办的学校的学生,何以为“*”?

C.“我独自在礼堂外徘徊”是因为作者内心脆弱,无力承受礼堂内那种悲凉的气氛,所以在外徘徊,思索,借以排遣心中的悲愤。

D.正告:郑重地告诉。因为刘和珍生前非常喜爱鲁迅的文章,即强烈地追求进步、渴求真理,所以程君认为鲁迅先生应忍住悲愤写文章来纪念她。

2.对第②段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鲁迅编辑的期刊,由于其进步*、**强,常常受到反动当局的查禁和销毁,“往往有始无终”指的就是这种情形。

B.“这样的生活艰难”指刘和珍生活比较拮据,但为追求真理,她仍“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

C.“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中的“也”,说明程君的想法作者自己一样有;而“早”则表明想法由来已久,并不是因程君的提醒才有。

D.两次写“只能如此而已”,既抒发作者对敌人白*恐怖的愤慨之情,也表达了长歌当哭——用写文章来纪念烈士的理智、坚定和勇敢。

3.下列各项对文章第③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是因为反动派制造流血惨案,流言家在惨案后制造的*险论调给作者带来的哀痛和愤怒已经难以用语言来表达了。

B.“浓黑的悲凉”用“浓黑”这一形容**的词语来形容“悲凉”,让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仿佛“悲凉”可视可触可感,而且是极度的悲凉和*冷。

C.“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它们”是指“几个所谓的学者文人”。

D.鲜血“洋溢”在自己的“周围”,以至“艰于呼吸视听”,这都是可以感觉到的,这样,就不仅把青年流血之多,自己郁闷、悲痛之深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而且把“非人间”的令人窒息的特点,活生生地具体化了。

【回答】

C项“作者内心脆弱,无力承受礼堂内那种悲凉的气氛”错。 2、D项此处应该是愤怒与无奈。 3、C项此处应该指代“非人间”。

知识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题型:选择题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