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据媒体报道,*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学生高某,毕业...

来源:语文精选馆 9.17K

问题详情: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据媒体报道,*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学生高某,毕业...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据媒体报道,*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学生高某,毕业后在*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无奈之下他在北大三角地和北大未名BBS上发出信息,称将以“陪聊”为职业。他说“陪聊”不是瞎聊,而是帮助解决大学生的一些心理困惑,比如就业、学习等方面的问题。费用随意给,但不接受没有目的的聊天。对此社会上议论纷纷,高某认为自己搞“陪聊”没有错,是很阳光的,没有给父母丢脸。有人认为这正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通识教育成果,面对困难,就应想办法解决。有人认为作为北大高才生搞“陪聊”,恐怕会影响学校的声誉。有人认为“陪聊”只是求职遇挫后有意识地进行某种*宣传。

对以上材料,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明确文体,完成写作任务。要求: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回答】

谁在无聊

初读此消息,我不免惊愕:堂堂一个北大光华的毕业生,竟无法在众多职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而只能出此下策以“陪聊”为业?读罢我不禁陷入思考,高某的作法,究竟可不可取。       

思考的结果是:此举纯属无聊,实乃浮躁在作崇。       

因为浮躁,所以没有想到人之于社会的责任体现在对职业的认真严肃上;因为浮躁,所以不曾认识到人生而为人,应对自己同样负责。若说全国一流高等学府如此大者,花费四年光*竟培养不出一个能立足于社会的人才,试问那是何等悲哀?如果北大竟果真无法教会学生如何行走于社会,又怎会每年千万学子不远千里前来报考?如此观之,问题似乎只能是出在高某自己身上,择业时的浮躁,让他不能静下心来选择;而失业时的浮躁,直接导致了这一出看似无奈实则无聊的风波。如果他有心择业,专注于个人素质与企业素质的配合,一个接受十六年教育的毕业生,怎会在偌大一个市场无处容身?如果他真的想以“陪聊”为业,何不去修一门心理学*,再来服务社会,岂不更加实际而有效率?为什么弄得自己不伦不类,高不成低不就,最终没有一技之长?这样的选择,我想带给高健的不会是事业的成功,只能是越走越窄的死胡同。 

那么,问题真的只出在高健自己身上?高某现象所反映的浮躁心态,难道只是他一个人?不,不会是他一个,整个社会都在浮躁,这已不仅仅是教育改革的问题。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一个物质文明腾飞的时代,学生在追求更高的年薪,*在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在追求更高的GDP,全国都在追求高速发展。在经济突飞猛进的洪流中,谁在追求精神的富足与安宁?谁还在崇尚“宠辱不惊”的潇洒恬淡?谁仍能像古人那样,拥有一份“闲看庭上花开花落”的优雅与悠静?有人担忧*的经济会无法持久的发展,这种担忧不无道理,难保高速发展的背后,那愈演愈烈的全民浮躁不会变化为利刃,捅它一*!更为可怕的是,全民的浮躁太容易被当成全民的“热情高涨”,被当成是社会在进步的标识,而实际上,社会的进步所需要的并不是万人齐声的口号,也不只是一串串数字,一座座高楼,美国一位学者说了,社会进步的标识是*的幸福感提升,幸福感从哪来?心灵的富足与安宁,道德的高尚与纯净,文化的丰富与活跃……总之,不会是心态的浮躁,和因浮躁产生的对人生的轻率和不负责。        

一个人的无聊,千万人的浮躁。浮躁的社会氛围,那终点不会是民族的崛起的复兴!

【解析】

试题分析:要想写好材料作文,就必须认真审视材料,设法找出材料中有关立意的点滴“标识”,反复揣摩命题人既定的写作“走向”,尽量做到“顺竿子往上爬”,把握最佳立意角度。本则作文材料中,对于高某的做法,考生可以持支持的态度、也可以持反对的态度,同时也可以对他的做法表示理解但不予提倡。如认可高某的选择,观点可以是:高某的选择是很有可取之处的;理由如下:其一,自谋职业,给就业困难的大学生们树立了榜样;其二,自主创业,开辟出新的就业渠道。如对高某的做法表示理解但不予支持,分析如下,理解是因为此举也属无奈之举,不应支持是因为用非所学,难有发展,浪费教育资源,于国于家不利,但最后要提出解决的办法。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比如本则作文,针对高某的做法,考生可以给出自己的评价,可以认可他并支持他坚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也可以对他的做法进行质疑。

知识点:材料作文

题型:作文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