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春意挂上了树梢萧红三月花还没有开,人们嗅不到花香,只是马路上融化了积雪的泥泞干起...

来源:语文精选馆 2.54W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春意挂上了树梢萧红三月花还没有开,人们嗅不到花香,只是马路上融化了积雪的泥泞干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春意挂上了树梢

萧红

三月花还没有开,人们嗅不到花香,只是马路上融化了积雪的泥泞干起来。天空打起朦胧的多有春意的云*;暖风和轻纱一般浮动在街道上,院子里。春末了,关外的人们才知道春来。春是来了,街头的白杨树蹿着芽,拖马车的马冒着气,马车夫们的大毡靴也不见了,行人道上外国女人的脚又从长统套鞋里显现出来。笑声,见面打招呼声,又复活在行人道上。商店为着快快地传播春天的感觉,橱窗里的花已经开了,草也绿了,那是布置着公园的夏景。我看得很凝神的时候,有人撞了我一下,是汪林,她也戴着那样小沿的帽子。

“天真暖啦!走路都有点热。”

看着她转过商市街,我们才来到另一家店铺,并不是买什么,只是看看,同时晒晒太阳。这样好的人行道,有树,也有椅子,坐在椅子上,把眼睛闭起,一切春的梦,春的谜,春的暖力……这一切把自己完全陷进去。听着,听着吧!春在歌唱……

“大爷,大奶奶……帮帮吧!……”这是什么歌呢,从背后来的?这不是春天的歌吧!

那个叫化子嘴里吃着个烂梨,一条腿和一只脚肿得把另一只显得好像不存在似的。“我的腿冻坏啦!大爷,帮帮吧!唉唉……!”

有谁还记得冬天?阳光这样暖了!街树蹿着芽!

手风琴在隔道唱起来,这也不是春天的调,只要一看那个瞎人为着拉琴而挪歪的头,就觉得很残忍。瞎人他摸不到春天,他没有。坏了腿的人,他走不到春天,他有腿也等于无腿。

世界上这一些不幸的人,存在着也等于不存在,倒不如赶早把他们消灭掉,免得在春天他们会唱这样难听的歌。

汪林在院心吸着一支烟卷,她又换一套衣裳。那是淡绿*的,和树枝发出的芽一样的颜*。她腋下夹着一封信,看见我们,赶忙把信送进衣袋去。

“大概又是情书吧!”郎华随便说着玩笑话。

她跑进屋去了。香烟的烟缕在门外打了一下旋卷才消灭。

夜,春夜,*大街[注]充满了音乐的夜。流浪人的音乐,日本舞场的音乐,外国饭店的音乐……七点钟以后。*大街的中段,在一条横口,那个很响的扩音机哇哇地叫起来,这歌声差不多响彻全街。若站在商店的玻璃窗前,会疑心是从玻璃发着震响。一条完全在风雪里寂寞的大街,今天第一次又号叫起来。

外国人!绅士样的,流氓样的,老婆子,少女们,跑了满街……有的连起人排来封闭住商店的窗子,但这只限于年轻人。也有的同唱机一样唱起来,但这也只限于年轻人。这好像特有的年轻人的*。他们和姑娘们一道说笑,和姑娘们连起排来走。*人来混在这些卷发人中间,少得只有七分之一,或八分之一。但是汪林在其中,我们又遇到她。她和另一个也和她同样打扮漂亮的、白脸的女人同走……卷发的人用俄国话说她漂亮。她也用俄国话和他们笑了一阵。

*大街的南端,人渐渐稀疏了。

墙根,转角,都发现着哀哭,老头子,孩子,母亲们……哀哭着的是永久被人间遗弃的人们!那边,还望得见那边快乐的人群。还听得见那边快乐的声音。

三月,花还没有,人们嗅不到花香。

夜的街,树枝上嫩绿的芽子看不见,是冬天吧?是秋天吧?但快乐的人们,不问四季总是快乐;哀哭的人们,不问四季也总是哀哭!

1936年5月

(选自《萧红散文集》)

[注]*大街指哈尔滨大街,当时的哈尔滨正处于日伪统治之下。

9.文章的最后两段有何作用?(4分)

10.文中汪林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是什么?(5分)

11.春天来了,却让人无法感到春意。文章却以“春意挂上了树梢”为题,作者如此安排有何用意?(6分)

【回答】

【*】

9.一方面与上文呼应,说明春意尚浅,花香未浓,嫩芽也无法在夜里看见。(1分)另一方面也暗示虽然春已至,但并非人人能感受到春的气息。(1分)喻指北方的人们依旧生活在冬天,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1分)引发作者的议论,从而揭示文章主旨。(1分)

10.汪林是一位衣食无忧,心中只有自我,并不关心底层*冷暖的小姐形象。(2分)作者通过这一形象,与底层*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1分)反映了当时社会富人们的冷漠,揭示出三十年代日伪统治下社会的冷酷,反衬出下层*的**和痛苦。(2分)

11.这是作者有意为之,标题与主题相矛盾,收到了一种隐微的反讽效果。(2分)题目充满诗意、十分浪漫,看了内容后,结果却出乎意料,这就造成了“期待落空”,而也正是这种“期待落空”让读者获得了全新的审美体验。(2分)作者用饱含忧虑的笔触抒写了“春意”下的不平等,呼吁着真正的人间春意挂满树梢。(2分)

【解析】

9.

试题分析:“三月,花还没有,人们嗅不到花香。”“夜的街,树枝上嫩绿的芽子看不见”。一方面呼应上文,说明春意尚浅,花香未浓,嫩芽也无法在夜里看见。“快乐的人们,不问四季总是快乐;哀哭的人们,不问四季也总是哀哭!”——在作者看来,虽然自然界的春意挂上了树梢,可总是“哀哭的人们”又哪里感受到春意呢?喻指北方的人们依旧生活在冬天,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从而揭示文章主旨。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0.

试题分析:作者分白天、晚上两个时段,选取*大街、院子两个地方描述汪林的生活。春光融融的白日,她打扮得漂漂亮亮,逛逛街,晒晒太阳,吸着烟卷,腋夹情书;晚上,又来到*大街,与外国女人说说笑笑,享受着热闹的都市夜生活。透过她的活动,不难看出,她内心的快乐,她建立在殷实的物质基础之上的无忧无虑。“天真暖”,“又换一套衣裳”,她对天气的暖是敏感的,但她对被人间遗弃的人们的“冷”和乞丐的求助声、瞎人的琴声、角落的哀哭声是迟钝的,似乎他们不曾进入她的视野。总之,作者从衣着、语言、活动等方面。廖廖数笔勾勒出汪林的形象,揭示出三十年代日伪统治下社会的冷酷,并且反衬出下层*的**和痛苦。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1.

试题分析:主要是通过对比描写来达到这种效果的。文章开篇写春意来到了哈尔滨,风暖人笑,花开草绿。在这样春意盎然的背景下,却出现了不协调的一面。汪林等人打扮得花枝招展,尽情地享受春意,而乞丐们艰难讨饭、卖艺,这两方面形成强大反差。再看那夜晚掩盖下的罪恶吧。一边是少数人彻夜狂欢、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狂歌疯舞,一边是大街上随处可见的乞丐们饥饿交迫、贫病交加、哀号动地,这地方已没有真正的春天。萧红以“春意挂上了树梢”为题,正是用饱含忧虑的笔触抒写了“春意”下的不平等,呼吁着真正的人间春意挂满树梢。

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知识点: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题型:现代文阅读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