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澄迈驿通潮*二首①苏轼倦客愁闻归路遥,眼明飞*俯长桥。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林...

来源:语文精选馆 1.37W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澄迈驿通潮*二首①苏轼倦客愁闻归路遥,眼明飞*俯长桥。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林...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澄迈驿通潮*二首①

苏轼

倦客愁闻归路遥,眼明飞*俯长桥。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晚潮。

余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阳招我魂②。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注】:①这两首七绝作于元符三年(1100年),诗人离儋州之前。澄迈,县名,在今海南岛;通潮*,一名通明*,在澄迈县西。②帝遣巫阳招我魂:帝,指上帝;巫阳,古代女巫名。这里诗人化用《楚辞·招魂》之意,借上帝以指朝廷,借招魂以指奉旨内迁。 

14.第一首诗中,诗人的情感经历了哪些变化,请简要分析(5分) 

15.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6分) 

【回答】

14.诗人的情感经历了愁闷、豁朗、惆怅的变化。先是写自己长期羁绊在外,倦于漂泊,归路漫漫,愁绪满怀;但当诗人登上通潮*,俯视长桥,远眺白鹭,眼前一亮,情感由低抑转为豁朗;而在不知不觉间,时光流逝,天*转暗,作者又回入到寂寞和惆怅中。(答出2种情感3分,3种5分)

15.第一首诗的结句,用一个“没”字写晚潮,动中显静。在这宁静中,时光悄然消逝,晚潮悄然而退,只有一片青葱的树林映着最后一抹斜辉。该句景中寓情,表现出诗人身在异乡的落寞惆怅。(3分)第二首诗的结句,用发丝来比喻天际的青山,新鲜别致。雄伟壮观的青山在地平线上仅露出如一丝纤发般的远影,可见青山之遥,中原之远。诗人借远渺之景抒写对故乡的怀念之情。(3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首句“倦客愁闻归路遥”,开门见山地点明诗人的心境和处境。“倦”字令人想见诗人旅途颠沛、神情困顿之态;而“归路”之“遥”,则暗示出漂泊之远,一怀愁绪由此而起。“ 诗人怀着思乡的愁闷心情独自行走,突然眼前一亮:前面有一座飞檐四张的高*,凌空而起,俯视着跨水长桥。“眼明飞*俯长桥”点出“通潮*”之题。“眼明”二字极其准确地写出诗人对突兀而起的通潮*的主观感受。诗歌很自然地由抒情转到写景:“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晚潮。”正因为“贪看”,全副身心被自然景*所吸引,故而不觉时光流逝。写得意气悠然闲适,大有与物同化之趣。最后一句用一个“没”字写晚潮,虽然是动态,却也是无声无息,令人不觉其“动”。正是在这至宁至静的境界中,时光悄然消逝,晚潮悄然而退,只有一片青葱的树林映着最后一抹斜辉。而从诗人倚轩凝然不动的身影中,表现出深切的寂寞和一丝莫明的惆怅。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第一首诗最后一句用一个“没”字写晚潮,虽然是动态,却也是无声无息,令人不觉其“动”。正是在这至宁至静的境界中,时光悄然消逝,晚潮悄然而退,只有一片青葱的树林映着最后一抹斜辉。而从诗人倚轩凝然不动的身影中,表现出深切的寂寞和一丝莫明的惆怅。第二首诗后两句以远渺之景抒写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天低鹘没”,笔触洗炼,气韵清朗,极具情致。而“青山一发”,用头发丝来比喻天际的青山,更是新鲜别致。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知识点:

题型:语言表达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