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赤壁之战司马光曹*自*陵将顺*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

来源:语文精选馆 2.78W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赤壁之战司马光曹*自*陵将顺*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赤壁之战

司马光

曹*自*陵将顺*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遂与鲁肃俱诣孙权。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北面而事之!”权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精*万人。曹*之众远来疲敝,闻追豫州,轻骑一百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必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

是时曹*遗权书曰:“今治水*八十万众,方与将*会猎于吴。”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长史张昭等曰:“愚谓大计不如迎之。”鲁肃独不言。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肃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耳,如将*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迎*,欲安所归乎?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权叹息曰:“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

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瑜至,谓权曰:“请为将*筹之。将*禽*,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数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破之!”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因拔*斫前秦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者,与此案同!”乃罢会。

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将兵与备并力逆*;以鲁肃为赞*校尉,助画方略。

进,与*遇于赤壁。初一交战,**不利,引次*北。

(选自《语文读本1》,有删改)

12.对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与鲁肃俱诣孙权                  诣:拜访

B.成败之机,在于今日                机:关键

C.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          从:跟随

D.因拔*斫前秦案                    斫:砍

1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

B.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

C.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

D.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葛亮明察形式,说话讲究艺术。他先用激将法激孙权,而后指出孙刘方面有实力,曹*方面有诸多不利因素,劝孙权坚定抗曹的决心。

B.孙权手下的人物对曹*八十万大*的态度不同,他们分为两派,一派是以张昭为代表的主降派,一派是以鲁肃、周瑜为代表的主战派。

C.鲁肃面对众人之议却默然不语,是因为其早为自己做好了战后的打算——跟随曹*,一样能够享受*厚禄,可见其高瞻远瞩,老谋深算。

D.周瑜主张抗击曹*,态度坚决。他劝说孙权坚定战胜曹*的决心,自己则有必胜的信心,果然在赤壁和曹*刚一交锋,就占据了上风。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

(2)将*迎*,欲安所归乎?

(3)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者,与此案同!

【回答】

12.C

13.B

14.C

15.

(1)我不能拿整个东吴的土地,十多万将士,被别人控制,我的主意已经决定。【计分点:

“举” 1分、被动句式1分、“计” 1分、句意各1分】

(2)将*您投降曹*,想要回到哪里?(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局)【计分点:“迎” 1分, “安” 1分,宾语前置1分】

(3)各位文武官员,有敢再说应当投降曹*的,就和这几案一样。【“诸”1分,“复”1分,“案”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C项“从”:使 跟随,带着。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实词和现代文里的实词是一样的,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的活用。笃,该字应注意其一词多义。形容词释义①厚道,如《荀子·子道》“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②深厚。如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仆道不笃,业甚浅近。③坚定。④病重。李密,《陈情表》“刘病日笃”。“ 知之深而信之笃者”译为:了解得深刻且相信得忠实的人。

1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首先应将句子回归文本,结合语境理解大意。先抓名词“数雄、孤、孤与老贼、君”断句, “势不两立”应该放在一起;然后再回归原文检查正误。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C项,鲁肃只是假设自己投降后曹*会授予其一官半职,可见其高瞻远瞩尚可,老谋深算不妥。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15.第一句中,重点的实词虚词:“举”全、都;“受制于人”被动句式;“计”主意。第二句中,重点的实词虚词“迎”投降,“安”哪里,“欲安所归乎”宾语前置。第三句中重点的实词虚词“诸”各位,“复”再次,“案”几案。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知识点:历史事件类

题型:文言文阅读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