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王 勃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山此夜...

来源:语文精选馆 2.9W

问题详情:

17.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王 勃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山此夜...

17.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

王  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山此夜寒。

(1)“*山此夜寒” 一句中“寒”用得非常好,试作分析。

(2)这是一首送别诗,但诗人的离情并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间接表达的。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回答】

(1)双关。“寒”不仅指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2分,而且更有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一片离情俱由“寒”字托出。2分

(2)这首诗歌,寓情于景、景中见情,1分,所有离情并没有直接用语言来表达,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诗人在*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干月夜图,1分。通篇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流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耐人寻味。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还称赞这首诗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这个“寒”字是一个画龙点睛的字,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但诗中的任何一个字,都不可能离开句和篇而孤立地起作用。这个“寒”字在句内还因“此夜”两字而注入离情,说明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而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而且,这首诗中可以拈出的透露离情的字眼,还不止一个“寒”字。第二首首句写烟而曰“乱”烟,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诗人心情的迷乱。次句写月而曰“飞”月,既是说明时间的推移,也暗示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第三句写离亭掩而加了“寂寞”二字,既是写外界的景象,也是写内心的情怀。从整首诗看,诗人就是运用这样一些字眼把画面点活,把送别后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的描写之中。而这首诗的妙处更在于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炼字,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修辞现象,鉴赏古诗词的炼字艺术是高考诗歌鉴赏题的重要命题点,出现的频率相当高。诗词炼字,主要考查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以及叠词的炼字效果。解答步骤为: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释字);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入句);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达意),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先解释“寒”的词义,再展示画面,指出手法,最后分析作者情感。

(2)试题分析:在这诗中,诗人的离情不是用“泣离群”之类的话来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诗人在*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边月夜图。通首诗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要熟悉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手法和谋篇布局。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拟人、借代、用典、反衬、对比等。描写手法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又包括: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视听结合等,侧面描写分为衬托和对比。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用典抒情、托物言志、叙事抒情等。谋篇布局又有以小见大、欲抑先扬、欲扬先抑等。诗歌的最后往往是感情抒发的点睛之笔。

知识点:

题型:语言表达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