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张道家春秋时期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前后相随。”战...

来源:语文精选馆 1.1W

问题详情: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张道家春秋时期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前后相随。”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道家

春秋时期

A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前后相随。”

战国时期

庄子

“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儒家

春秋时期

孔子

“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战国时期

B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战国时期

荀子

“隆礼”,“礼治”。

C

战国时期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节葬”“节用”

法家

D

韩非

“事在四方,要在*,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实行“法治”。

材料二:董仲舒主张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他提出,应当禁绝与儒学相异的学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在他看来,文化的“一统”和*的“一统”是一致的,而文化的“一统”又可以成为*“一统”的根基。

材料三:在思想上,王猛提倡儒学。他广立学校,以精通儒学者为学官,文武百官子弟及宿卫战士、宫中后妃均要入学受业。皇帝每月一临太学,亲自考问学生经义,提拔成绩优异者为官。

——摘自滕云玲《十六国北朝民族融合过程中的儒学》

(1)材料一的表格中A、B、C、D四处分别应填入什么内容?这一时期的文化盛况被称为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汉武帝受董仲舒影响采取了什么举措?他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皇帝”是谁?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猛推行文化改革的影响。

【回答】

(1)A:老子;B:孟子;C:墨家;D:战国时期。

名称:百家争鸣

(2)举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目的:巩固大一统*。

(3)皇帝:苻坚

影响:促进了前秦社会发展;加快了北方民族交融。

【详解】

(1)依据材料一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的表格中A、B、C、D四处分别应填入A:老子;B:孟子;C:墨家;D:战国时期。春秋后期的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认为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具有朴素的辩*法思想。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孟子:认为“民贵君轻”,要求统治者轻徭薄赋,实行“仁政”,提出“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战国时期墨家的代表人物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支持正义战争。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他主张改革,反对儒家的仁政,提倡法治。认为历史是进步的,后代总要胜过前代,提出建立君主**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始皇建立*集权的思想来源),著有《韩非子》。依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时期的文化盛况被称为“百家争鸣”。

(2)依据材料二信息:董仲舒主张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他提出,应当禁绝与儒学相异的学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在他看来,文化的“一统”和*的“一统”是一致的,而文化的“一统”又可以成为*“一统”的根基。并结合所学分析可知,汉武帝受董仲舒影响采取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的精神支柱。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汉武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巩固大一统*。

(3)依据材料三“在思想上,王猛提倡儒学。他广立学校,以精通儒学者为学官,文武百官子弟及宿卫战士、宫中后妃均要入学受业。皇帝每月一临太学,亲自考问学生经义,提拔成绩优异者为官”分析可知,材料三中的“皇帝”是苻坚;4世纪后期,氐族符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皇帝符坚任用*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通过改革,促进了前秦社会发展,加快了北方民族交融。

知识点:百家争鸣

题型:综合题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