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与人文》经典语录

来源:语文精选馆 2.91W
《数学与人文》经典语录

《数学与人文》的首卷本登载了对主编的访谈,他们对本丛书的宗旨做了很详细的阐述。在首卷本的“数学科学”、“数学星空”、“数海钩沉”、“数学魅力”、“数学教育”等栏目中,讲述了中外数学史和众多名家的生动故事、趣闻轶事,介绍了数学教学和学术研究中的经验体会,让读者看到了数学的趣味*、严谨*和它的无处不在。

《数学与人文》的创版适逢新*成立60周年大庆,所以在首卷本中设立了新*60年数学发展的专题。其中刊登了丘成桐教授撰写的“*高等教育”一文,他从一个数学大师的角度纵横古今地畅谈了他所理解的*高等教育的发展、现况、问题和展望;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数学会,讲述了*数学家大会在我国召开的曲折过程;还介绍了三个数学分支(代数,数论,调和分析)的发展。

我们期望本丛书能受到广大学生和学者的关注和欢迎,期待读者对办好本丛书提出建议,更希望丛书能成为大家的良师益友。

《数学与人文》丛书是一套以大学生和青年学者为主要对象的数学科普从书,也适合中学数学老师与爱好数学的同学,同时也是社会知识阶层的有益读物。丛书的主要栏目有:人物访谈、数海钩沉、数学星空、魅力数学、数学教育、数学科学和*数学发展等。配合一些值得纪念的人物和事件,丛书会适时出版专辑。


经典语录

海外的游子们尤其感受到了*的进步,民族的团结与强大。这跟我20年前到美国去的时候完全不一样。那是我在读书的时候,连*、*的同学说起大陆都有不屑的样子,美国媒体里*人的形象也大都很负面。当时我们太穷太困难,现在的情况是天翻地覆,世界上对*的尊敬从各个方面体现出来,包括美国的媒体、好莱坞、*等各方面对*的描述也完完全全地改变了。这种改变令我们更加觉得作为*人的自豪。

正如前苏联数学大师柯尔莫戈洛夫所指出的:“在(数学)竞赛中获胜,自然会感到高兴或自豪,但在竞赛中受挫,却不需要过分悲伤,也不必对自己的数学能力感到失望。因为在竞赛中获胜,是需要凭借一些专门的天赋的,但这些天赋对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却完全不是必要的。”历届菲尔兹奖得主有一些获得过奥数金牌,比如米尔诺、芒福德、佩雷尔曼、陶哲轩,但更多的人没有拿到过奥数金牌,或没有参加过数学竞赛。*了费马大定理的数学家怀尔斯不但没有拿到过金牌,也没有得到菲尔兹奖,但他得到了沃尔夫奖。因而奥数不是万能的,即便在“奥数的纯真年代”也是如此。

数学竞赛有很多弊端,却激发了我对数学的兴趣。中学数学竞赛的一次失利对我影响极大,也激励我更加努力。我自学了高中、大学里的不少数学,开始时似懂非懂,可即使如此,再看中学数学就觉得非常简单了。所以,我觉得高考应该有一些微积分的知识,因为微积分某种意义上是集初等数学之大成,是现代科学最不可少的工具,越早接触它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就越有利。

我感觉到,数学的未来在*。因为*人做数学就像*人打乒乓球一样有优势,我们在这方面是有特长的,可以做得很好,发展得很快。数学需要聪明人,我们十三亿人口中绝对不缺优秀的人才。数学不需要太多的投入,只要有一个好的图书馆,把一群好的年轻人聚集在一起,让他们无忧无虑地讨论数学,有五年到十年就会大见成效。如果说国内哪一门学科可以很快成为世界一流,我相信数学是最有可能的。其实*能成为体育强国就是五十年代从乒乓球抓起,以此来带动其他体育项目的。我觉得我们的科学发展也应该从数学来率先突破。它们的共同点是投资少,见效快,又很合乎*人的天*。我们投这么多的钱在足球里面,还不如投到数学里面,如果这样,*的数学将很快是世界超一流的。

我觉得数学与人文的联系非常重要,刚才我讲了一个方面,比如说成功的数学家,要有自己的学术思想,来提高他的研究水平,使研究工作更具有创新*。更重要的是,还有众多的各行各业用数学的人,他们的老师应该对数学有更加全面的了解,而且用数学与人文的精神使得学生受到适当的熏陶,因为数学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各门学科,如物理、化学、天文、地理、信息、技术、工程、经济、金融、管理、物流,这些都离不开数学,用数学工具较多的理工科的学生以及老师,应该加强数学和人文的修养和训练。数学的根基好,他们就能够在自己的*里有比较踏实的基础,他们的创新就可成为比较可能的事情;同时,结合人文的数学教育,对提高其创新*会发挥很大的作用。

人文应该是包括社会、历史、文学、艺术等学问的总称。对于一个数学家,无法对上述每个领域都精通,但要成为高水平的数学家,要有学术思想,不单要学数学,也要从社会发展,从人类历史、文化、艺术的角度认识问题。有些数学大家,很有思想,有很高的创新*,往往在人文方面,有很好的修养。比如,丘成桐教授的父亲是在人文科学上相当全面的学者,是哲学、经济、历史方面的教授,他从小受了父亲的熏陶,看过很多这些方面的书,这对他成为大数学家有一些无形的影响。

半个世纪前的数学竞赛是华老受到前苏联的启发而倡导和组织的,由于华老在数学界巨大的影响力,国内几乎所有的数学家都积极投入进来。在1956年第一届数学竞赛举办之前,华老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在我国就要创办数学竞赛会了》发表在当年的《数学通报》第一期上。华老谈到了举办竞赛的目的是“选拔有数学才能的青年”,“鼓舞青少年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参与竞赛的范围是“竞赛会并不要学生普遍参加,只是给一些有数学才能,在功课以外有余力的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举办竞赛的方法“是由著名数学家利用星期天给可能参加的中学生们做一些通俗演讲,演讲的内容与竞赛考试的内容无关,其目的是给青少年们深入浅出地介绍一些高等数学中的知识”。

数学很难用三言两语来描述,国内长期用的是对数学最简要的介绍,我觉得有一定的道理,那就是:数学史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现在不能狭义地理解这句话,比如,数量关系不单是数量,已经十分广泛,包括向量、矩阵、函数、泛函、算子,概念比较广泛,是广义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也已经不限于点、线、面、体,现在关于空间形式最有代表*的是流形。但如果要向公众简要介绍,还可以沿用这句话。

我永远忘不了发奖大会那天,第一次见到那么多的数学家,第一次见到大学生和中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数学大师华罗庚。清楚地记得领到奖品之后,获奖的学生们站在台上与数学家合影,我站在当年的*大学数学系主任段学复教授身边,高高瘦瘦的段先生低头轻声问我,“你愿意上北大吗?”“当然愿意,”“那你可以直接进数力系,不用通过高考。”“真的呀!” 我太高兴了,北大数学系也是我心目中的偶像,是我心仪已久的数学的殿堂。颁奖过后,华老接见了获得一等奖的学生,跟我们谈了很久,我至今记得他那*浙口音的普通话,记得他对我们说“读书要从薄到厚,从厚到薄”。

社会上不尊敬有学问的人。国外对读书人很尊敬,很多学者都保存一个平常心,很有理想。我在哈佛大学,我对我的同事都很尊敬,譬如我的朋友 Taubes,就很清高,不计较薪酬待遇,花好多时间在学生和做学问上,也不要求得到好处。我很欣赏这些外国人对待学问的态度。他们抱持崇高优雅的想法,也有清教徒的作风。他们有崇高的信仰,为理想而坚持他们的信念。

如何学做人要从小孩子开始,到研究生时再改变做人的态度有很大的难度,他们会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一些学生开始时表示对做学问很感兴趣,结果发现他们不过是利用学问来搭桥,不过是为了名为了利,这是不幸的事情。假如一个学生真的对做学问感兴趣,同时也做得很好的话,他做人大致是没有问题的。我的学生,像 Schoen,他的学问做得很好,为人也很好。全部精力都放在做学问上,根本没有时间去想其他东西。如果对权、对利很感兴趣的话,会走入不同的方向。我的个别学生就是这样,现在已经没有办法改变他的品*了。做人要从小学、中学教起,包括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我带的学生是从研究生开始。如果学者对学问充满了兴趣,就没有时间去争名夺利了。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