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小说,完成第10~14题。(18分)天 才刘万里   孩子是个考试天才。   孩子的母亲是个教师,父亲是个...

来源:语文精选馆 3.19W

问题详情:

阅读小说,完成第10~14题。(18分)天 才刘万里   孩子是个考试天才。   孩子的母亲是个教师,父亲是个...

阅读小说,完成第10~14题。(18分)

天  才

刘万里

    孩子是个考试天才。

    孩子的母亲是个教师,父亲是个局长。孩子还在肚子里时,父母就给他制定了宏伟的

计划:上名牌大学,出国留学。

    为了养成孩子爱学习的习惯,从幼儿园开始,父母就开始实施他们的计划,不准孩子看电视,不准孩子玩游戏……

    孩子也争气,照着他们的计划成长着。孩子小学、初中、高中一直都是班上的第一名。

    高考终于来临,父母请了假,陪着孩子去考场。

    高考成绩出来了,孩子考得非常好,全省的高考状元。

    记者闻讯后涌进了他的家,面对记者提问,孩子不知道说啥。孩子的母亲化解了尴尬

的场面,“孩子这几天累了,有啥问题就问我吧,我是他的代言人。”

很快,孩子收到了*某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孩子拿着通知书傻笑了半天,然后就坐在那发呆。母亲说:“我带你出去玩。”

孩子说:“没意思。”

    母亲说:“那你在家看电视。”

    孩子说:“没意思。”

    母亲说:“那就玩游戏。”

    孩子说:“没意思。”

    无论母亲问啥,孩子总是三个字——没意思。后来孩子整天坐在那里发呆。母亲问他话,他就呆呆地望着母亲一言不发。  

    连续几天孩子都是这样,母亲想,是不是孩子身体不舒服?就带孩子去医院,一检查啥都正常。

母亲偷偷咨询了几个教育专家和心理医生,他们说孩子可能得了考试综合征,只有考试才能提起他的精神。就像一个战士,没仗可打他内心就很寂寞。  

回家后,母亲说:“你今天想吃啥?我给你做。”

    孩子木然望着母亲无语。

母亲又重复一遍,孩子依然木然望着母亲。    

母亲毕竟是个教师,她用笔在纸上写道:你今天想吃啥?A包子;B米饭;C面条;D稀饭。

    孩子接过纸条,突然来了精神,双目炯炯有神,他在“B米饭”后边打了一个“√”。

    母亲非常高兴,看来孩子一切正常,她又在纸上写道:你今天心情如何?A好;B非常

好;C 一般:D糟糕。

    孩子高兴地在“C一般”后边打了一个“√”。

    吃完饭后,孩子坐在房间发呆。母亲见时间不早了,就说:“孩子,睡觉去吧。”孩子木

然望着母亲,好像根本没听见母亲说啥。

    母亲在纸上写道:你现在的任务是:A睡觉;B不得不睡觉;C一定睡觉;D必须睡觉。

孩子陷入沉思,最后笑了笑,在“A睡觉”的后面打了个“√”,然后就乖乖睡觉去了。   

    开学报到的日子快到了,母亲就开始给孩子准备行李,她突然想到孩子长这么大,从

没做过家务,从没洗过衣服……可以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也从没跟陌生人打过交道,

这如何是好?

    那晚,母亲竟失眠了。

    第二天,孩子把房间翻得很乱,把床都掀了起来。母亲问:“孩子,你在找啥?”母亲见孩子没反应,她立即在纸上写道:“论述题:你在找啥?”

    孩子在纸上写道:“我做了一个梦,他们都在找童年,我不知道童年是啥东西,我醒来后就找童年……”

    母亲眼里有泪,她转身悄悄擦了。

10.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中作为考试天才的孩子有哪些反常的表现。(4分)

11.结合语境,品味语言。(4分)

(1)孩子拿着通知书傻笑了半天,然后就坐在那发呆。

     孩子木然望着母亲

    (说说句中加点词语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2)小说结尾写到“母亲眼里有泪,她转身悄悄擦了。”(请发挥想象,揣摩母亲此时的心理活动。)

12.结合具体情节写一段话评析文中的父母。(4分)

13.小说在情节的安排上非常精*,既让人捧腹,也让人心*,更让人深思。请选择你最欣赏的一处,做一点赏析。(4分)

14.小说以“天才”为题,有什么妙处?(2分)

【回答】

【*】①孩子拿到大学通知书后,“傻笑”、“发呆”、“木然”;②对任何事不感兴趣,感觉“没意思”;

  ③孩子用答“标准化试题”的方式和母亲沟通;④孩子做梦不知什么是童年,醒后寻找童年……

  (任意写出以上3点4分,2点3分,1点2分)

【*】(1)通过对孩子拿着通知书后“傻笑”“发呆”“木然”等动作和神态的描写,形象地刻画了孩子只会考试,不会生活,只会服从,不会思考的“考试天才”形象。(动作和神态的描写1分,结合语句分析作用1分,共2分)

(2)示例:孩子,你只会考试,不会生活呀!到大学怎么办呢?(1分) 孩子的“梦”能找到吗?孩子有童年吗?他的童年快乐吗?我给孩子的童年留下了什么?我设计的“成长宏图”使孩子失去了童年的自由和快乐,我预设的“美好期望”却扼杀了他童年的天*、掠夺了他童年的快乐。孩子,是妈害了你呀!(1分)(既为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差而难受、担心,更为自己不当的教育方法而后悔。想象合理,大意对即可。每点1分,共2分)

【*】文中的父母是只关注孩子学习成绩而剥夺孩子享受童年权利的畸形的教育者。文中父母为孩子制定的“上名牌大学”、“出国留学”的宏伟计划,可见望子成龙,期望值过高;为养成孩子爱学习的习惯,从幼儿园开始,不准孩子看电视,不准孩子玩游戏……断绝孩子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孩子其他能力的培养。为追求分数,无情地剥夺了孩子玩乐的权利,最终把孩子培养成没有快乐童年的考试机器。精致的家庭,精心的父母,却没给孩子一个健全的人格。(围绕“望子成龙”1分,“扼杀童年”1分,结合具体内容1分,表达1分,共4分)

【*】示例一:人们眼中的一个“考试天才”在实际生活中却精神麻木,生活不能自理,只有靠考试才能提起他的精神。情节对比强烈、反差巨大,看似荒诞,实则真实地存在于当今的现实生活中,增强了讽刺的艺术效果。

 示例二:小说结尾处孩子说梦境和寻找童年的情节。既让人捧腹,更让人深思,为我们留下无尽思索:文中的孩子为什么患上了严重的“考试综合征”?这孩子梦里他的同龄人都在寻找童年,他们丢失的童年还能找回来吗?反映了一个教育中的普遍现象,令人深思,深化了主题。

示例三:孩子得了“考试综合征”,不能进入常人的生活秩序中,母亲居只能用“标准化试题”和孩子进行特殊方式的沟通与对话。以病治病,幽默夸张的情节设置,增强了作品的讽刺效果,突出和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情节1分,结合具体内容分析2分,表达1分,共4分)

【*】示例一: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文中的“孩子”只是个考试天才,在生活上却是低能儿,用“天才”做题目夸张幽默,人物特点鲜明的对比具有讽刺效果。(大意对即可得2分)

 示例二:暗示主题。反映了当今应试教育剥夺了孩子的童年这一令人忧恐的社会现实。讽刺了社会上有的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无暇于童心、童趣的畸形教育。(大意对即可得2分)

知识点: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题型:现代文阅读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