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寄校书七兄①李冶无事乌程②县,蹉跎岁月余。不知芸*吏,寂寞竟何如?远水...

来源:语文精选馆 7.31K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寄校书七兄①李冶无事乌程②县,蹉跎岁月余。不知芸*吏,寂寞竟何如?远水...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寄校书七兄①

李冶

无事乌程②县,蹉跎岁月余。

不知芸*吏,寂寞竟何如?

远水浮仙棹,寒星伴使车。

因过大雷③岸,莫忘几行书。

【注】①本诗是女诗人李冶写给自乌程前往芸*(藏书处,即秘书省)赴任的“七兄”的。校书:“校书郎”(官名)的省称。②乌程:今浙*吴兴,李冶家乡。③大雷:在今安徽望*。南朝诗人鲍照途经此地时曾写下《登大雷岸与妹书》。

21.一、二两联反映了七兄怎样的生活状态?(2分)

                                                                    

22.颈联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3分)

                                                                   

23.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回答】

21.身在故里无所事事,宦游京城孤独寂寞。

22.借代、拟人。出句,以“仙棹”代指七兄所乘之舟;对句,用一“伴”字,赋予寒星以人的情感。

评分建议:辞格指认,一种1分;简析,一点1分。

23.骨肉关切之情。(意思对即可)

【解析】

21.

试题分析:

律诗起句尤难,“或对景兴起,或比起,或引事起,或就题起。要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杨载《诗法家数·律诗要法》)但作者却只从眼前心境说起,淡到几乎漫不经意:“无事乌程县,蹉跎岁月余。”既非兴比,又非引事,甚至未点题,更谈不上“突兀高远”,发唱惊挺了。但“无事”加之“蹉跎”,自能写出百无聊赖的心境,“岁月余”三字除写时令(岁晚),还兼带些迟暮之感。两句直逼出“寂寞”二字,对开启后文相思之意,也算得是很好的导入。

颔联点出“寂寞”,却又不是在说自家了。“不知芸*吏,寂寞竟何如?”不道自家寂寞清苦,反从七兄方面作想,为他的寂寞而耽忧,是何等体贴,何等多情呢。其实,自己的寂寞是不言而喻的。所以这里写法又是推己及人,情味隽永。对于前一联,承接自然,同时仍是漫不经意,连对仗都不讲求,可谓不事雕琢,“不求深远”。诗写至此,很象一篇五古的开头,其徐缓的节奏,固然有助于渲染寂寞无聊的气氛,以传相思深情。但对律诗来说,毕竟篇幅及半,进一步发展诗情的余地不多。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颈联一出,上述担心似乎是完全不必要的。这两句想象七兄行程,上句写水程,水“远”舟“浮”,亦即“孤帆远影碧空尽”也,当是作者回忆或想象中目送七兄征帆的情景。汉代曾以“蓬莱”(神山,传说仙府秘籍多藏于此)譬“芸*”,故此称七兄所乘舟为“仙棹”,这样写来,景中又含一层向往之情。下句写陆程,写“星”曰“寒”,则兼有披星戴月、旅途苦*等意;“使车”惟“寒星”相伴,更形其寂寞,惹人思念。以“寒星”、“远水”来概述旅途风光,写景简淡而意象高远。由于前四句全是情语,难免会有空疏之感,此联则入景,恰好补救。其对仗天然工致,既能与前文协调,又能以格律相约制,使全篇给人散而不散的感觉。所以二句之妙,又不止境佳而已。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寄校书七兄》是唐代女诗人李冶的五言律诗,是《全唐诗》的第805卷第2首诗。[1] 前两句描绘出一幅诗人百无聊赖、岁晚迟暮的心境,直逼出“寂寞”二字,为开启后文相思之意作铺垫。颔联是写七兄的寂寞无聊,诗人由自己的寂寞,推及到七兄,表现了对七兄的体贴和关怀。颈联想象七兄出使路上的情景:水陆兼程,日夜赶路,凄寒孤独。思虑七兄,慰问舟车之苦,正体现了诗人对七冗的深情。尾联借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之典,写出了对七兄的叮嘱,表现了对七兄的无限关切之情,语淡而情深。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知识点:

题型:未分类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