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

来源:语文精选馆 1.81W

问题详情:

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

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佑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过金陵,见王安石,曰:“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吕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曰:“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安石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轼戏曰:“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①,虽杀人亦为之。”安石笑而不言。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而卒不得大用。 

                                     (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注]①磨勘:唐宋定期勘验官员政绩,以定升迁。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卒全其城                    全:使……全

B.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庐:建房

C.轼诣武卫营。                诣:参观

D.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顾:反而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后以书见欧阳修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B.虽禁*且为我尽力      臣死且不避

C.得天下弗为,乃可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而卒不得大用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7.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够直接表明苏轼才学或政绩的一组是(       )

① 比冠,博通经史          ② 以《春秋》对义居第一

③ 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④ 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⑤ 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    ⑥ 争减半年磨勘,虽杀人亦为之

A.①②④    B.①②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母亲程氏赞许苏轼效仿范滂的志向,并说儿子你能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我也能像范母一样。

B.苏轼在徐州当政期间,遇到水灾,他身先士卒,发动城里的富人和禁*一起修筑城墙,最后徐州城得以保全。

C.路过金陵,苏轼劝王安石面对国家危险的*局势要勇于向皇上进言,这表现了他对国事的关切之情。

D.苏轼对经典和史籍都很精通,他的文章得到宋仁宗、宋神宗夸赞,可惜他最终没有得到重用。

19.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况吾与子渔樵于*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4分)

                                                                                     

(2)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3分)

                                                                                  

(3)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3分)

                                                                                  

【回答】

15.C

16.D

17.A

18.B

19.

(1)况且我和你在*边钓鱼砍柴,以鱼虾为伴,以麋鹿为友(“渔樵”“侣”“友”,状语后置各1分)

(2)富裕的百姓出城,民心都会动摇,我与谁守城呢?我在这里,水就绝不会毁城。(“出”“败”,宾语前置各1分)

(3)皇帝用来对待您的是非同寻常的礼数,您用来对待皇上的,难道可以用寻常礼数吗?(“所以”“非常”“岂”各1分)

 

【解析】

15.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诣:造访。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D而:表转折、却;A以:介词、凭借,连词、表并列;B且:暂且,尚且;C乃:副词、才,表判断。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

试题分析:③欧阳修言,非直接;⑤⑥非苏轼才学政绩。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8.

试题分析:B并非发动富人修筑城墙,而是让他们回城,稳定民心。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9.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苏轼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历求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有关古今成败的事,苏轼都能马上说出它们的要点。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发出长长的叹息。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会应允吗?程氏说:你都能做范滂,我反而不能做范滂的母亲了么?”等到二十岁的时候(行冠礼的年龄),苏轼对经典和史籍都很精通了。嘉佑二年,到礼部考试。凭借对《春秋》的阐释居第一。后来苏轼写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曰:“我应当避开,好让此人出人头地。”

(后来,)苏轼做徐州知州。洪水在曹村决堤,在梁山泊上泛滥,,城墙就要倒了,富民们争着要逃出城避水。苏轼说:富民们如果都出了城,民心就会动摇,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只要我在,水就绝不会冲了城。”迫使富民们再次回到城中。苏轼到武卫营,将卒长叫出说:“河水将要毁坏城墙,事情很紧迫,即使是禁*也暂且为我(守住徐州)尽点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一定效命于您。”雨日夜不停的下,苏轼住在城墙上面,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们分别守在各个地方,最终保全了徐州。

苏轼路过金陵(今南京),拜见王安石,说:“大兴战争和刑罚,是汉、唐两朝灭亡的征兆。祖宗先帝用仁厚治理天下,正打算改革这些事。如今西边正在打仗,多年都不见停战,东南地区发生多起刑狱事件,您就不说一句话来解决这种局面吗”王安石曰:“这两件事都是吕惠卿引起的,我不在朝为官,怎么敢去进言?”苏轼说:“在朝做官就进言,不在朝做官就不进言,这是侍奉皇帝的一般礼节。皇帝用来对待您的是非同寻常的礼数,您用来对待皇上的,难道可以是寻常的礼数吗?”王安石大声说:“我一定会向皇上进言。”又说:“今天这些话从我的最里说出来,从你的耳朵听进去(意思是不要外传,保密)。”又说:“做人必须知道,做一件不仁义的事,杀死的一个无罪的人,即使能得到天下也不去做,这才是可以的。”苏轼开玩笑说:“现在当官的人,都为了争取减少半年的磨勘(相当于磨合、试用期)时间,就算杀人也敢了。”王安石笑笑没有回答。

宋仁宗刚开始读苏轼、苏辙的策论,回到后宫中高兴地说:“我今天为子孙后代找到了两个好宰相。”宋神宗尤其喜欢苏轼的文章,在后宫读苏轼的文章,太监送来膳食也忘了吃,称赞苏轼是天下奇才。但是一直到去世,苏轼也没有得到重用。

知识点:散文类

题型:文言文阅读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