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送韩十四*东省觐省①杜甫 兵...

来源:语文精选馆 1.28W

问题详情: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送韩十四*东省觐省①杜甫 兵...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题。

            送韩十四*东省觐省①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畔送韩十四去*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本诗表达了诗人复杂的心绪,请逐联简要概括。(4分)

答:

诗歌第三联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简要赏析其妙处。(4分)

答:

【回答】

【解析】.①诗歌首联“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写战乱导致生灵涂炭,“万事非”三字流露出作者的忧愤之情,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②三、四两句写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亲人的怀念。表现了诗人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③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表现了对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④尾联“此别应须各努力”表现作者对友人的勉励之情,“故乡犹恐未同归”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之情。

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诗人伫立白马*头,目送着韩十四登船解缆,扬帆远去,逐渐消失在水光山影之间了,他还在凝想入神。韩十四走的主要是长*水路,宜昌西面的黄牛峡是必经之乘地。这时诗人的耳际似乎响起了峡下黄牛滩的流水声,其中白马*头的景*乃是实景,而黄牛峡则是作者想象之中的虚景,虚实相生,饱含作者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8.【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及思想情感的鉴赏能力。鉴赏诗歌的内容及情感,一定要对整个作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基调。

  答: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诗歌. 整体赏析

此诗发端即不凡,苍劲中蕴有一股郁抑之气。诗人感叹古代老莱子*衣娱亲这样的美谈,然而在他这个时候,干戈遍地,已经很难找到。这就从侧面扣住题意“觐省”,并且点示出背景。第二句,诗的脉络继续沿着深沉的感慨向前发展,突破“不见老莱衣”这种天伦之情的范围,而着眼于整个时代。安史之乱使社会遭到极大破坏,开元盛世一去不复返了。诗人深感人间万事都已颠倒,到处是*、破坏和灾难,不由发出了声声叹息。“万事非”三字,包容着巨大的世上沧桑,概括了**的人间悲剧,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三、四两句,紧承“万事非”而来,进一步点明题意。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骨肉同胞的怀念。在*中,诗人与弟妹长期离散,生死未卜,有家等于无家,这也正是“万事非”中的一例。相形之下,韩十四似乎幸运得多了。可是韩十四与父母分手年久,*东一带又不太平,“访庭闱”恐怕也还有一番周折。所以诗人用了一个摇曳生姿的探问句,表示对韩十四此行的关切,感情十分真挚。同时透露出,由于当时正是乱世,韩十四的前途也不免有渺茫之感。这一联是前后相生的流水对,从诗人自己的“无家寻弟妹”,引出对方的“何处访庭闱”,宾主分明,寄慨遥深,有一气流贯之妙。

韩十四终于走了。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诗人伫立白马*头,目送着韩十四登船解缆,扬帆远去,逐渐消失在水光山影之间了,他还在凝想入神。韩十四走的主要是长*水路,宜昌西面的黄牛峡是必经之乘地。这时诗人的耳际似乎响起了峡下黄牛滩的流水声,其中白马*头的景*乃是实景,而黄牛峡则是作者想象之中的虚景,虚实相生,饱含作者对友人的惜别之情。水声回响不绝,韩十四坐的船也就越走越远,诗人的离情别绪,也被曲曲弯弯牵引得没完没了。一个“静”字,越发突出了滩声汩汩,如在读者目前。这是以静衬动的手法,写得十分传神。等到诗人把离思从幻觉中拉回来,才发现他依然站在二人分袂之地。只是*上的暮霭渐浓,一阵阵寒风吹来,砭人肌骨。稀疏的树影在水边掩映摇晃,秋意更深了。一种孤独感蓦然向诗人袭来。此二句一纵一收,正是大家手笔。别绪随船而去,道出绵绵情意;突然收回,景象更觉怅然。此情此景,催人泪下。

尾联更是余音袅袅,耐人咀嚼。出句是说,分手不宜过多伤感,应各自努力,珍重前程。“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各”字,又双绾行者、留者,也起到收束全诗的作用。对句意为,虽说如此,只怕不能实现同返故乡的愿望。韩十四与杜甫可能是同乡,诗人盼望有一天能和他在故乡重逢。但是,世事茫茫难卜,这年头谁也说不准。诗就在这样欲尽不尽的诚挚情意中结束。“犹恐”二字,用得很好,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意味深长。

这是一首送别诗,但不落专写“凄凄戚戚”之情的俗套。诗人笔力苍劲,伸缩自如,包容国难民忧,个人遭际,离情别绪深沉委婉,是送别诗中的上乘之作。[3] 

知识点:

题型:语言表达

热门标签